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三十年-原文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罢来聘。
二、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
其不日,子夺父政,是谓夷之。
三、五月,甲午,宋灾,宋伯姬卒。
取卒之日加之灾上者,见以灾卒也。其见以灾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详其事,贤伯姬也。
四、天王杀其弟佞夫。
传曰,诸侯且不首恶,况于天子乎?君无忍亲之义。天子、诸侯所亲者,唯长子、母弟耳。天王杀其弟佞夫,甚之也。
五、王子瑕奔晋。
六、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共姬。
外夫人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灾,故隐而葬之也。
七、郑良宵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不言大夫,恶之也。
八、冬,十月,葬蔡景公。
不日卒而月葬,不葬者也。卒而葬之,不忍使父失民于子也。
九、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会不言其所为,其曰宋灾故何也?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善也。其曰人何也?救灾以众。何救焉?更宋之所丧财也。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屈建之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三十年-译文
一、三十年,春天,周王派遣使者薳罢前来访问楚国。
二、夏天,四月,蔡国的太子般杀害了他的君主固。
他的死没有注明日期,这是因为太子夺取了父亲的政权,这被称为‘夷之’。
三、五月,甲午日,宋国发生火灾,宋伯姬去世。
将去世的日子和火灾并列,是为了表明她是因火灾而去世的。那么,为什么火灾与她的去世并列呢?因为伯姬的住所失火,身边的人说:‘夫人,您稍微躲避一下火吧?’伯姬说:‘作为妇人,如果没有保姆在,晚上是不会下堂的。’身边的人又说:‘夫人,您稍微躲避一下火吧?’伯姬说:‘作为妇人,如果没有保母在,晚上是不会下堂的。’于是她被火围困而死。妇人以贞节为行为准则,伯姬的妇道已经尽到了。详细考察这件事,伯姬是贤德的。
四、周天子杀害了他的弟弟佞夫。
传世的说法是,诸侯都不首先指责别人为恶,何况是天子呢?君王没有忍心杀害亲人的道理。天子、诸侯所亲近的,只有长子、母亲的弟弟。周天子杀害了他的弟弟佞夫,这是非常过分的行为。
五、王子瑕逃亡到晋国。
六、秋天,七月,叔弓前往宋国参加共姬的葬礼。
外室生的夫人不记载葬礼,这里为什么说葬礼呢?因为她是我的女儿,去世时遭遇了灾难,所以秘密地安葬了。
七、郑国的良宵逃亡到许国,从许国回到郑国,郑国人杀死了良宵。
没有提到大夫,是因为他为人所不齿。
八、冬天,十月,安葬了蔡景公。
没有注明日期而只提到月份,这是因为他没有立即去世,而是在之后才被安葬的。去世后安葬他,是不忍心让父亲因为儿子的去世而失去民心。
九、晋国人、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人、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会集在澶渊,因为宋国发生了火灾。
会盟没有说明具体的目的,为什么说是因为宋国火灾呢?如果不说明火灾的原因,就无法体现他们的善行。为什么说‘人’呢?因为众人救灾。他们救了什么?就是帮助宋国弥补损失。澶渊之会,中原国家没有侵略边疆的狄人,狄人也没有侵入中原,八年没有发生战争,这是值得称赞的。这是晋国的赵武和楚国的屈建共同努力的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三十年-注解
楚子:楚国的君主,子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薳罢:楚国的使臣,薳是姓氏,罢是名字。
聘:古代国家间或贵族间的访问,以表示友好或建立联系。
蔡世子般:蔡国的太子,世子是对诸侯国太子的尊称。
弒:杀害君主或尊长。
固:蔡国的君主。
夺父政:夺取父亲的政权。
夷之:指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宋伯姬:宋国的公主。
卒:死亡。
夫人:古代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傅母:古代贵族家庭中教育子女的女性。
保母:古代贵族家庭中照顾幼儿的女性。
宵不下堂:晚上不离家。
详其事: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情。
贤伯姬:认为伯姬是贤德的。
天王:周天子的别称。
佞夫:佞巧之人。
诸侯:古代的封国君主。
首恶:首要的恶人。
忍亲:忍受亲近的人的过错。
王子瑕:某国的王子。
奔:逃亡。
晋: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山西省一带。
叔弓:某人的名字,叔是对男性的尊称。
共姬:宋国的公主。
外夫人:指不是正室妻子的女性。
隐而葬之:秘密地安葬。
郑良宵:郑国的大夫。
许: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河南省一带。
不言大夫:不提及其官职,表示对他的厌恶。
不日卒而月葬:没有注明具体日期而只提到月份安葬。
澶渊: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一带。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
赵武:晋国的大夫。
屈建:楚国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三十年-评注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罢来聘。
此句记载了周王室的年号和楚国的外交活动。‘王正月’是周历的起始月份,体现了周王朝对历法的规范作用。楚子使薳罢来聘,是楚对周的一种外交礼节,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相互交往和礼仪制度。
二、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
此句描述了蔡国世子般弑君的暴行。‘弒’字表明了这是一起弑君事件,具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其不日,子夺父政,是谓夷之。’说明世子般夺取了君位,违反了传统的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被贬为夷。
三、五月,甲午,宋灾,宋伯姬卒。
此句记载了宋国发生火灾,宋伯姬因此丧生的悲剧。‘取卒之日加之灾上者,见以灾卒也。’这里的‘见’是古汉语中的‘认为’之意,表明伯姬的死因与火灾有关。‘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这一段描绘了伯姬在火灾中坚守妇道,最终不幸丧生的情景。
四、天王杀其弟佞夫。
此句反映了周天子的家庭悲剧。‘传曰,诸侯且不首恶,况于天子乎?君无忍亲之义。’这里的‘传’是指《春秋》中的记载,表明即使是诸侯也不应首先对亲人进行恶行,更不用说天子了。‘天王杀其弟佞夫,甚之也。’说明天子的行为是极其残忍的。
五、王子瑕奔晋。
此句记载了王子瑕逃亡到晋国的历史事件。‘奔’字表明了王子瑕逃离故土的紧急状态,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和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六、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共姬。
此句描述了叔弓前往宋国为共姬举行葬礼的情景。‘外夫人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灾,故隐而葬之也。’这里的‘外夫人’指的是叔弓的妻子,表明共姬并非叔弓的亲生女儿,而是他的妻子。‘卒灾’说明共姬的死因与灾难有关,因此叔弓选择了隐秘的葬礼。
七、郑良宵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此句讲述了郑国大夫良霄的遭遇。‘不言大夫,恶之也。’这里的‘恶’是‘厌恶’之意,表明《春秋》作者对郑人杀害良霄的行为持批评态度。
八、冬,十月,葬蔡景公。
此句记载了蔡景公的葬礼。‘不日卒而月葬,不葬者也。卒而葬之,不忍使父失民于子也。’这里的‘不日’是指没有明确的日期,‘月葬’则表示按照月份来安排葬礼。这种葬礼方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
九、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此句描述了多个诸侯国在澶渊会盟的情景。‘会不言其所为,其曰宋灾故何也?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善也。其曰人何也?救灾以众。何救焉?更宋之所丧财也。’这里的‘会’是指会盟,‘救灾’则表明会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宋国度过灾难。‘澶渊之会’的记载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合作与互助精神,以及对灾难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