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春,郯子来朝。
二、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夏四月,不时也。三卜,礼也。乃者,亡乎人之辞也。
三、小邾子来朝。
四、城费。
五、秋,季孙宿如卫。
六、八月,螽。
七、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
八、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九、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郑伯髠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
未见诸侯,其曰如会何也?致其志也。礼,诸侯不生名。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卒之名,则何为加之如会之上?见以如会卒也。其见以如会卒何也?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弒而死。其言不弒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其地,于外也。其日,未踰竟也。日卒时葬,正也。
十、陈侯逃归。
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七年-译文
一、鲁哀公七年,春天,郯国的国君来鲁国朝见。
二、夏天,四月,进行了三次郊祭的占卜,但结果都不吉利,于是免除了献祭牲畜。
夏四月进行郊祭不吉利。进行三次占卜,这是按照礼制。‘乃’字是表示过去的人或事。
三、小邾国的国君来鲁国朝见。
四、修筑费地的城墙。
五、秋天,季孙宿前往卫国。
六、八月,出现了蝗虫。
七、冬天,十月,卫国的国君派孙林父来鲁国访问,壬戌日,与孙林父订立盟约。
八、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围攻陈国。
九、十二月,鲁哀公在鄬地与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会盟。郑伯髠原如参加会盟,但没有见到其他诸侯。丙戌日,郑伯在操地去世。
未见诸侯,为什么说他如会呢?这是表达他的意愿。按照礼制,诸侯不会在生前被赋予称号。那么他为什么被赋予称号呢?是因为他去世了。去世的称号,为什么放在‘如会’之上呢?是因为他是在如会时去世的。那么他如会时去世又如何呢?郑伯原本要与其他诸侯会盟,但他的臣子想要跟随楚国,他与臣子斗争不胜,被臣子杀害而死。为什么不说被杀呢?是为了不让外来的夷狄之人加害于中原的诸侯。
十、陈侯逃回自己的国家。
因为他离开了诸侯会盟,所以被称为逃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七年-注解
郯子:郯子,古代诸侯国郯国的君主,这里指郯国的使者前来朝见周天子。
朝:朝见,指诸侯或臣子到朝廷或上级官府拜见。
郊:郊,古代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这里指进行郊祀。
免牲:免牲,指取消祭祀时宰杀牲畜的仪式。
礼: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这里指按照礼仪进行。
乃者:乃者,是……的时候,表示时间。
小邾子:小邾子,古代诸侯国小邾国的君主,这里指小邾国的使者前来朝见。
城费:城费,指在费地(地名)修筑城墙。
季孙宿:季孙宿,鲁国的一位大夫,这里指季孙宿前往卫国。
螽:螽,一种昆虫,这里指螽的出现。
卫侯:卫侯,卫国的君主。
孙林父:孙林父,卫国的官员,这里指卫侯派孙林父前来鲁国。
盟:盟,古代诸侯间或与外国之间签订盟约,表示结盟。
楚公子贞:楚公子贞,楚国的公子,这里指楚公子贞率领军队围攻陈国。
公会:公会,指诸侯会盟。
晋侯:晋侯,晋国的君主。
宋公:宋公,宋国的君主。
陈侯:陈侯,陈国的君主。
曹伯:曹伯,曹国的君主。
莒子:莒子,莒国的君主。
邾子:邾子,邾国的君主。
鄬:鄬,地名,诸侯会盟的地点。
郑伯:郑伯,郑国的君主。
髠原如:髠原如,郑伯的使者。
致其志:致其志,表示表达其意愿。
生名:生名,指给予生前的称号。
弒:弒,指被臣子所杀。
夷狄:夷狄,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竟:竟,边境,这里指国境。
逃归:逃归,指逃亡后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郯子来朝。
此句记载了鲁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即郯子朝见鲁国国君。‘七年’表明了时间,‘春’字则描绘了季节,春天的到来往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郯子来朝’则体现了古代诸侯国之间通过朝贡、朝见来维持的礼仪关系,这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此句描述了夏四月时,鲁国进行郊祀活动,但三次占卜均不吉利,因此取消了祭祀用的牲畜。‘夏’和‘四月’再次强调了时间,‘三卜’则说明了占卜的次数,‘不从’表明占卜结果不佳。‘乃免牲’则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对占卜结果的重视,以及对天意的敬畏。
三、小邾子来朝。
这句话简短地记录了小邾子朝见鲁国国君的事件。‘小邾子’是鲁国的一个邻国,‘来朝’则表明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朝贡制度。
四、城费。
‘城费’指的是鲁国在费地筑城,这反映了鲁国在军事上的防御措施,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的观念。
五、秋,季孙宿如卫。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季孙宿前往卫国的事件。‘秋’字说明了时间,‘季孙宿如卫’则表明了人物和地点,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人物往来。
六、八月,螽。
‘八月’再次强调了时间,‘螽’则是一种昆虫,这里的记载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的记录,也可能是对当时气候的描述。
七、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
这句话描述了卫侯派遣孙林父前来鲁国聘问,并在壬戌日与之结盟。‘冬’和‘十月’说明了时间,‘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则记录了事件,‘及孙林父盟’则表明了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
八、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这句话记载了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围攻陈国的事件。‘楚公子贞帅师围陈’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军事冲突。
九、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郑伯髠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
此段文字详细记录了鲁国与多个诸侯国在鄬地会盟的事件,以及郑伯髠原的去世。‘十有二月’和‘公会’等字眼说明了时间和事件,‘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则列举了参与会盟的诸侯国,‘郑伯髠原如会’则说明了郑伯髠原的参与。然而,‘未见诸侯’和‘卒于操’则揭示了郑伯髠原未能与会并最终去世的悲剧。
十、陈侯逃归。
这句话描述了陈侯逃离会盟地点并返回本国的事件。‘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解释了陈侯逃离的原因,即为了避免与诸侯国发生冲突或战争。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简练的文字记录了鲁国在特定年份内的重大事件,包括朝贡、祭祀、外交、军事等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同时,这些古文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对细节的精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