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求车,非礼也,求金甚矣。
二、三月,乙未,天王崩。
三、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四、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讥夺正也。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反正也。
五、许叔入于许。
许叔,许之贵者也,莫宜乎许叔,其曰入何也?其归之道,非所以归也。
六、公会齐侯于蒿。
七、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八、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九、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袳,伐郑。
地而后伐,疑也,非其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五年-译文
十五年前,春天,二月,天王派我的父亲来请求车子。
在古代,诸侯们会定时向天子献上他们国家的特产。因此,他们会有辞让,而没有主动请求。请求车子是不合礼节的,请求金钱更是过分了。
三月,乙未日,天王去世。
四月,己巳日,齐僖公被安葬。
五月,郑伯突然逃跑到蔡国去。
批评他夺取了正当的职位。郑国的世子忽又回到了郑国,这是恢复了正当的职位。
许叔进入了许国。
许叔是许国的贵族,没有人比许叔更合适,为什么说他是进入呢?他回家的方式,并不是回家的正确方式。
鲁国君主与齐侯在蒿地会面。
邾国人、牟国人、葛国人来朝见。
秋天,九月,郑伯突进入了栎城。
冬天,十一月,鲁国君主与宋公、卫侯、陈侯在袳地会面,攻打郑国。
先占地再攻打,这是怀疑的态度,但并不是真正的怀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五年-注解
天王:古代天子,即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家父:指自己的父亲,古代称父亲为家父。
辞让:表示谦让,古代礼仪中的一种行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征求:请求或征询,此处指天子向诸侯索取财物。
礼: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金:古代货币,此处指财物。
崩:古代对皇帝或诸侯去世的称呼。
葬:安葬,将逝者埋葬。
齐僖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郑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
蔡: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世子: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人。
忽:人名,郑世子忽。
反正:指恢复原来的地位或状态。
许叔:许国的贵族。
入:进入,此处指许叔回到许国。
公会:诸侯会盟,指不同国家的君主或贵族聚集在一起。
齐侯:齐国的国君。
邾人:邾国的居民。
牟人:牟国的居民。
葛人:葛国的居民。
朝:朝见,指诸侯国向中央王朝进贡或汇报。
栎:地名,郑国的一个城邑。
宋公:宋国的国君。
卫侯:卫国的国君。
陈侯:陈国的国君。
袳:地名,诸侯会盟的地方。
地而后伐:先观察地形,然后进行攻击,是一种谨慎的战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五年’即十五年,表明这是在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具体时间节点。‘春,二月’则进一步具体化了时间,为春季的第二个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描绘了一个场景,天王派遣家父前来请求车辆。这里的‘天王’指的是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而‘家父’则是家臣的身份,表明这是一种非正式的请求。从‘求车’这一行为来看,作者对这种非礼之举表示了批评,认为这不符合古代诸侯对天子的礼仪规范,‘求车,非礼也,求金甚矣’这句话更是强调了这种行为的失礼。
二、三月,乙未,天王崩。
这句话简短地记录了天王的去世,‘乙未’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表明了具体的日期。天王的去世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鲁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这句话的简洁也反映了古文写作的精炼风格。
三、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此句记载了齐僖公的葬礼,‘己巳’同样是以干支纪日法表示的日期。齐僖公的葬礼是按照礼仪进行的,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王的尊重和重视。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四、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这句话讲述了郑伯突逃亡到蔡国的故事。‘郑伯’指的是郑国的国君,‘突出奔蔡’则表明了他逃离郑国,寻求庇护的行为。‘讥夺正也’是对这一行为的评价,认为这是对正当秩序的破坏。而‘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反正也’则表明郑世子忽回归郑国,恢复了秩序。
五、许叔入于许。
这句话描述了许叔进入许国的情况。‘许叔’是许国的贵族,‘入于许’表明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然而,‘莫宜乎许叔,其曰入何也?其归之道,非所以归也’这句话则对许叔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回归并非出于正当的理由。
六、公会齐侯于蒿。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国君与齐侯在蒿地会面的情况。‘会’字表明了两国之间的交流,而‘蒿’则是会面的地点。这次会面可能涉及到了两国之间的外交事务。
七、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这句话记录了邾人、牟人、葛人前来朝贡的情况。‘来朝’意味着这些部族向鲁国国君表示敬意,并献上贡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八、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这句话讲述了郑伯突进入栎地的情况。‘秋,九月’表明了时间,而‘郑伯突入于栎’则描述了事件。这一行为可能意味着郑伯突在寻找新的立足点。
九、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袳,伐郑。
这句话描述了鲁国国君与宋公、卫侯、陈侯在袳地会面并共同讨伐郑国的情况。‘地而后伐,疑也,非其疑也’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这一决策的质疑,认为在未充分了解情况之前就发动战争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