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二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正月。

二、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曲池。

三、秋,七月,丁亥,公会宋人,燕人,盟于谷丘。

四、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五、公会宋公于虚。

六、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七、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八、丙戌,卫侯晋卒。

九、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非所与伐战也。不言与郑战,耻不和也。

于伐与战,败也。

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二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正月。

夏天,六月,壬寅日,鲁国的国君与纪侯、莒国的君主在曲池结盟。

秋天,七月,丁亥日,鲁国的国君与宋国人、燕国人结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日,陈国的国君陈跃去世。

鲁国的国君在虚地与宋国的国君会面。

冬天,十一月,鲁国的国君在龟地与宋国的国君会面。

丙戌日,鲁国的国君与郑国的国君会面,在武父结盟。

丙戌日,卫国的国君卫侯晋去世。

十二月,鲁国与郑国的军队一起攻打宋国。丁未日,在宋国发生了战斗。

这不是我们参与攻打和战斗的事情。不提与郑国战斗,是因为感到羞耻,不愿意承认没有和郑国联合。提到攻打和战斗,意味着我们失败了。国内隐瞒了失败,只提到了可以说的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二年-注解

十二年:指周朝或某个国家历史上的第十二个年份,这里的‘十二年’指的是鲁国国君在位第十二年的记载。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春季,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正月:农历的第一个月份,即春季的第一个月。

公会:古代诸侯国之间举行会盟的场合,‘公会’即鲁国国君召集其他诸侯国国君举行会盟。

纪侯:纪国国君的称号,纪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莒子:莒国国君的称号,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结盟,表示共同遵守某种协议或承诺。

曲池: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鲁国或周边地区的某个地方。

宋人:宋国的人民,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燕人:燕国的人民,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谷丘: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鲁国或周边地区的某个地方。

陈侯跃:陈国国君的名字,陈侯是陈国国君的称号。

虚: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鲁国或周边地区的某个地方。

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鲁国或周边地区的某个地方。

郑伯:郑国国君的称号,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武父: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鲁国或周边地区的某个地方。

卫侯晋:卫国国君的名字,卫侯是卫国国君的称号。

十二月:农历的第十二个月份,即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郑师:郑国的军队。

宋: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非所与伐战也:表示鲁国并未参与对宋国的征伐战斗。

耻不和也:表示鲁国因为羞耻而不愿意与其他国家一起作战。

于伐与战,败也:表示在征伐和战斗中遭遇了失败。

内讳败:表示国内对失败的记载有所避讳。

举其可道者也:表示只记载了可以公开谈论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正月。

此句开篇,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二年’指的是周朝的某一年,‘春,正月’则表明了季节。在古文中,这种简洁的叙事方式常用于记录历史事件,体现了古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二、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曲池。

此句记录了周王朝与纪侯、莒子会盟的事件。‘夏,六月’交代了会盟的时间,‘壬寅’为干支纪年法,具体日期。‘公会’表明了周王朝的会盟行为,‘纪侯、莒子’则是会盟的双方。‘盟于曲池’则指明了会盟的地点。这句话体现了古文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注重时间、地点、人物等多方面信息的完整性。

三、秋,七月,丁亥,公会宋人,燕人,盟于谷丘。

此句与第二句类似,记录了周王朝与宋人、燕人会盟的事件。通过对比第二句,我们可以看出古文在记录相似事件时,会采用相似的结构,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事件的核心内容。

四、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此句记录了陈侯跃的去世。‘八月’、‘壬辰’等时间信息,使得这一事件具有了具体的历史背景。‘陈侯跃卒’则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古文直接、明了的叙事风格。

五、公会宋公于虚。

此句再次记录了周王朝与宋公会盟的事件。‘公会宋公’表明了会盟的双方,‘于虚’则暗示了会盟的地点可能是一个空旷的地方。这句话体现了古文在记录事件时,注重细节的描绘。

六、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此句与第五句相似,记录了周王朝与宋公会盟的事件。通过对比第五句,我们可以看出古文在记录相似事件时,会采用相似的结构,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事件的核心内容。

七、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此句记录了周王朝与郑伯会盟的事件。‘丙戌’为干支纪年法,具体日期。‘公会郑伯’表明了会盟的双方,‘盟于武父’则指明了会盟的地点。

八、丙戌,卫侯晋卒。

此句记录了卫侯晋的去世。与第四句类似,通过时间信息‘丙戌’、‘卫侯晋卒’,使得这一事件具有了具体的历史背景。

九、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此句记录了郑师伐宋的战争事件。‘十有二月’、‘丁未’等时间信息,使得这一事件具有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及郑师伐宋’、‘战于宋’则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古文直接、明了的叙事风格。

非所与伐战也。不言与郑战,耻不和也。

这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非所与伐战也’表明周王朝并未参与这场战争,‘不言与郑战,耻不和也’则解释了周王朝不参与战争的原因,即为了保持和郑国的和平关系。这两句话体现了古文在叙事时,注重对事件背景和原因的交代。

于伐与战,败也。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

这两句进一步解释了周王朝不参与战争的原因。‘于伐与战,败也’表明参与战争可能会导致失败,‘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则说明周王朝为了避免提及失败,只记录了可道之事。这两句话体现了古文在叙事时,注重对事件结果的规避和处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