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六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春,正月,寔来。

寔来者,是来也。何谓是来?谓州公也。

其谓之是来何也?以其画我,故简言之也。

诸侯不以过相朝也。

二、夏,四月,公会纪侯于郕。

三、秋,八月,壬午,大阅。

大阅者何?阅兵车也。

修教明谕,国道也。

平而修戎事,非正也。

其日以为崇武,故谨而日之。

盖以观妇人也。

四、蔡人杀陈佗。

陈佗者,陈君也。

其曰陈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称之也。

其匹夫行奈何?陈侯喜猎,淫猎于蔡,与蔡人争禽,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两下相杀,不道。

其不地于蔡也。

五、九月,丁卯,子同生。

疑,故志之。

时曰同乎人也。

六、冬,纪侯来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六年-译文

六年,春天,正月,有人来了。

来的这个人,就是所说的‘来’。‘是来’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州公。为什么说‘是来’?因为他为我画了画,所以简单地称呼他为‘是来’。诸侯之间不因为路过而相互朝见。

夏天,四月,鲁侯在郕地会见了纪侯。

秋天,八月,壬午日,进行了大规模的阅兵。

大规模阅兵是什么意思?就是检阅兵车。整顿教化,明确教导,这是国家的正道。在和平时期修整军事,这是不恰当的。那一天被用来崇尚武力,所以特别记录下来。其实是为了观看妇女们的表现。

蔡国人杀死了陈佗。

陈佗,就是陈国的君主。为什么说‘陈佗’?因为他的行为像普通百姓,所以用普通百姓的称呼。他的行为如何像普通百姓?陈侯喜欢打猎,在蔡国过度打猎,与蔡国人争夺猎物,蔡国人不知道他是陈国的君主,于是杀了他。怎么知道他是陈国的君主?因为双方互相杀害,这是不合道义的。而且他没有在蔡国领土上。

九月,丁卯日,子同出生。

因为是怀疑的情况,所以特别记录下来。当时说子同是个人。

冬天,纪侯来朝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六年-注解

六年:指鲁国历史中的第六个年份,通常用于纪年。

春:春季,指农历一年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公历的3月至5月。

正月:农历的第一个月份,相当于公历的1月。

寔来:寔,通假字,意为‘是’。寔来即‘是来’,指某人到来。

州公:指某位诸侯国的国君。

画我:画,通假字,意为‘描绘’。画我即‘描绘我’,指某人描绘了某人的形象。

诸侯:古代中国的封国君主,分封制下的地方统治者。

公会:指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纪侯:纪国的国君。

郕:地名,鲁国的一个城邑。

大阅:大规模的军事检阅,通常用于检阅兵车和士兵。

壬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壬为天干之一,午为地支之一。

国道:指国家的基本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

平而修戎事:在和平时期仍然进行军事训练。

崇武:崇尚武力,强调军事的重要性。

妇人:古代对已婚女子的尊称,此处可能指国君的妻子。

蔡人:蔡国的居民。

陈佗:陈国的国君。

匹夫:指平民百姓,没有官职的人。

淫猎:过度狩猎,指陈侯过度狩猎。

禽:鸟兽的总称,此处指猎物。

丁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丁为天干之一,卯为地支之一。

子同生:子,指儿子。同生,指同时出生。

疑: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志之:记录下来,作为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六年-评注

六年,春,正月,寔来。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以‘六年’为背景,标志着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时刻。‘春’字不仅点明了季节,也寓意着生机与希望。‘正月’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精确性。‘寔来’一语双关,既指实际到来,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为下文展开叙述埋下伏笔。

寔来者,是来也。何谓是来?谓州公也。

此处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接着以‘是来’解释‘寔来’,进一步揭示人物身份。‘谓州公也’直接点明来者身份,‘谓’字体现了古文的委婉与含蓄。

其谓之是来何也?以其画我,故简言之也。

此句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之所以用‘是来’来称呼,是因为州公曾画过自己,因此以简略的方式提及。‘以其画我’体现了人物间的亲密关系,‘故简言之也’则是对‘是来’一词的解释。

诸侯不以过相朝也。

此句表明诸侯之间不因私事而相互朝见,体现了古时的礼制与秩序。

二、夏,四月,公会纪侯于郕。

此句记录了会盟事件,‘公会’表明了会盟的性质,‘纪侯’和‘郕’则明确了会盟的双方和地点。‘公会’与‘朝’相对,体现了不同性质的会盟。

三、秋,八月,壬午,大阅。

此句描述了秋季举行的大阅兵,‘壬午’是具体的日期,‘大阅’则指大规模的军事检阅。‘阅兵车’和‘修教明谕’体现了军事训练与教化的结合,‘国道’则强调了这一活动的正当性。

平而修戎事,非正也。

此句是对大阅兵正当性的质疑,指出在和平时期修整军备并非正当之举。

其日以为崇武,故谨而日之。

此句解释了大阅兵在特定日期举行的原因,即为了崇尚武力,因此特别谨慎地选择日期。

盖以观妇人也。

此句揭示了大阅兵的真正目的,即为了观察妇女,体现了古时对妇女的特殊关注。

四、蔡人杀陈佗。

此句记录了蔡人杀害陈佗的事件,‘蔡人’和‘陈佗’分别指明了事件的双方。

陈佗者,陈君也。

此句进一步明确了陈佗的身份,即陈国的君主。

其曰陈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称之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称陈佗为匹夫,即因其行为如同普通百姓,‘匹夫’一词体现了对陈佗的贬低。

其匹夫行奈何?陈侯喜猎,淫猎于蔡,与蔡人争禽,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此句详细描述了陈佗的行为,包括喜好狩猎、在蔡国狩猎并与人争斗,最终被蔡人误杀。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两下相杀,不道。

此句解释了为何能够确认陈佗的身份,即双方发生冲突,不符合道德规范。

其不地于蔡也。

此句表明陈佗并非在蔡国境内被杀。

五、九月,丁卯,子同生。

此句记录了子同的出生,‘九月’和‘丁卯’分别表示具体的日期和干支纪年。

疑,故志之。

此句说明记录子同出生的原因是有所怀疑,因此将其记载下来。

时曰同乎人也。

此句是对子同出生时的描述,‘同乎人也’意味着子同出生时与常人无异。

六、冬,纪侯来朝。

此句记录了纪侯前来朝见的事件,‘冬’字表明了季节,‘纪侯’和‘来朝’则明确了人物和事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