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三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二、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之为言犹相也。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三、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五、公子翚如齐逆女。

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六、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诸母般申之曰:“谨慎从尔父母之言。”送女踰竟,非礼也。

七、公会齐侯于讙。

无讥乎?曰为礼也。齐侯来也,公之逆而会之可也。

八、夫人姜氏至自齐。

其不言翚之以来何也?公亲受之于齐侯也。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九、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十、有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三年-译文

一、三年春天,正月,鲁国的君主在嬴地与齐国的君主会面。

二、夏天,齐国的君主和卫国的君主在蒲地互相任命。‘胥’的意思是互相,互相任命并且信任地告知,谨慎地说话然后离开,这样被认为是接近古代的做法。这一定是有一个人先行动,为什么用‘互相’这个词呢?是因为不是齐侯直接任命卫侯。

三、六月,鲁国的君主在郕地与杞国的君主会面。

四、秋天,七月壬辰日,月初,发生了日食,日食已经结束。说‘日’和‘朔’,是指日食发生在月初。‘既’的意思是结束,有继续的意味。

五、公子翚前往齐国迎接新娘。

逆女,是指迎娶亲家女儿。派遣大夫去,这是不恰当的。

六、九月,齐侯送姜氏到讙地。

送女儿,父亲不下堂,母亲不出祭门,其他母亲和兄弟不出阙门。父亲告诫她说:‘谨慎地听从你舅舅的话。’母亲告诫她说:‘谨慎地听从你婆婆的话。’其他母亲再次强调说:‘谨慎地听从你父母的话。’送女儿出嫁到边境,这是不合礼节的。

七、鲁国的君主在讙地与齐侯会面。

难道没有批评吗?回答说:这是因为礼节。齐侯前来,鲁君迎接他并会面是可以的。

八、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为什么不提公子翚回来呢?因为鲁君亲自从齐侯那里接来了她。子贡说:‘戴着冠冕亲自迎娶,不是太过分了吗?’孔子说:‘合并两个姓氏的亲缘,以延续万代的香火,怎么能说过分呢?’

九、冬天,齐侯派他的弟弟年来鲁国访问。

十、有年景丰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三年-注解

公会齐侯于嬴:公会齐侯于嬴:公会,指鲁国君主与齐侯(齐国的君主)会面。嬴,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胥命于蒲:胥命于蒲:胥,通‘须’,等待的意思;命,命令;蒲,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指齐侯和卫侯在蒲地会面并相互命令。

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相命,相互命令;信谕,真诚地告知;谨言,言语谨慎;退,离开。这种相互命令、真诚告知、言语谨慎、礼貌退场的做法被认为是接近古代的礼仪。

公会杞侯于郕:公会杞侯于郕:公会杞侯,指鲁国君主与杞国的君主会面。郕,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日有食之,既:日有食之,既: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既,表示日食已经结束。

逆女:逆女:逆,迎接;女,女儿。指迎娶女儿。

诸母兄弟不出阙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诸母,指众母亲;阙门,宫门。指送女时,母亲不出宫门。

送女踰竟,非礼也:送女踰竟,非礼也:踰竟,越过边界;非礼,不符合礼节。

公会齐侯于讙:公会齐侯于讙:公会齐侯,指鲁国君主与齐侯会面。讙,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夫人姜氏至自齐:夫人姜氏至自齐:夫人,指鲁国君主之妻;姜氏,姓氏;至,到达;自齐,从齐国来。

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子贡,孔子的弟子;冕,古代贵族戴的礼帽;亲迎,亲自去迎娶。

何谓已重乎?:何谓已重乎?:已重,过分重视;何谓,为什么。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聘,指聘问,古代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外交活动。

有年:有年:有年,指五谷丰收,年成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在嬴地会盟的历史事件。‘公会齐侯’表明了会盟的双方,‘于嬴’则说明了会盟的地点。‘三年’作为时间状语,暗示了会盟的重要性,可能是因为两国关系有所缓和或有所重大议题需要商讨。

二、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此句描述了齐侯与卫侯在蒲地相互任命的情况。‘胥’字在此处有‘相互’之意,表明双方有相互任命的行为。‘命’字则指任命官员或使者。‘于蒲’说明了任命的地点。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相互任命来加强联系和联盟的习俗。

三、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与杞国国君在郕地会盟的事件。‘公会杞侯’说明了会盟的双方,‘于郕’则说明了会盟的地点。‘六月’作为时间状语,表明了会盟的时间。

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此句记载了一次日食的天文现象。‘秋’、‘七月’、‘壬辰’、‘朔’等词语,提供了具体的时间信息。‘日有食之’指的是日食现象,‘既’字表示日食已经结束。此句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记录和重视。

五、公子翚如齐逆女。

此句描述了鲁国公子翚前往齐国迎娶新娘的情况。‘逆女’指的是迎娶新娘,‘如齐’说明了目的地。此句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中,男子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习俗。

六、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此句记载了齐国国君送姜氏(可能是鲁国国君的妻子)到讙地的事件。‘送女’表明了送行的对象,‘于讙’说明了送行的地点。此句反映了古代贵族婚礼中,女方家庭成员的送行仪式。

七、公会齐侯于讙。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在讙地会盟的事件。‘公会齐侯’说明了会盟的双方,‘于讙’则说明了会盟的地点。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会盟来加强联系和联盟的习俗。

八、夫人姜氏至自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夫人姜氏从齐国返回鲁国的事件。‘夫人’表明了姜氏的身份,‘至自齐’说明了返回的地点。此句反映了古代贵族家庭中,夫人的地位和活动。

九、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此句描述了齐国国君派遣其弟弟前来鲁国聘问的事件。‘冬’作为时间状语,表明了聘问的时间。‘使’字表明了派遣的行为,‘聘’字则指聘问,即访问以表示友好。

十、有年。

此句表明当年五谷丰收,‘有年’意为有丰收的年景。‘五谷皆熟’则具体说明了丰收的情况。此句反映了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丰收的庆祝。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桓公-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