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二、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或曰:‘人有谓子产曰:‘某日有灾’,子产曰:‘天者神,子恶知之?’’是人也,同日为四国灾也。
三、六月,邾人入鄅。
四、秋,葬曹平公。
五、冬,许迁于白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春天,王的三月,曹伯须去世了。
二、夏天,五月,壬午日,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遭受灾害。它们的灾祸,都是同一天发生的。那天,也是同一天。有人说:‘有人对子产说:“某天会有灾害”,子产说:“天是神,你怎能知道?”’这个人,就是在同一天预言了四个国家的灾害。
三、六月,邾国人入侵鄅国。
四、秋天,安葬曹平公。
五、冬天,许国迁都到白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八年-注解
十八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八年,这是按照鲁国纪年法来计算的。
春: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三月:王,指鲁国的国君;三月,指春季的第三个月。
曹伯须:曹伯,指曹国的国君;须,人名,曹伯须是曹国国君的名字。
卒:去世,指人生命的终结。
夏: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夏季的第五个月。
壬午: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日子,壬为干,午为支,用于纪年或纪日。
宋、卫、陈、郑:宋、卫、陈、郑是当时中国的四个诸侯国。
灾:灾害,指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
其志:这里的‘志’可能指的是记录或记载的意思。
同日:同一天。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
天者神:天,指自然界或宇宙;神,指神灵或神秘的力量。
邾人:邾,古国名,邾人即邾国的人民。
鄅:鄅,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葬:安葬,指将死者埋葬。
曹平公:曹平公,指曹国的国君。
许:许,古国名,许国的人民。
白羽:白羽,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迁:迁移,指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八年’指周平王十八年,即公元前476年。‘春’字表明季节,‘王三月’则是指周王的第三个月份,即春季的第三个月。‘曹伯须卒’是记录了曹伯须在这一年的春天去世的事件。‘曹伯’是曹国的君主,‘须’是他的名号。这句话简洁明了,通过时间、季节和人物死亡的事件,为整篇古文奠定了历史背景。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反映了古代对时间节令的重视,以及对君主去世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录方式。
二、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此句继续记录了夏季节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夏’字表明季节,‘五月’是夏季的第五个月。‘壬午’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天,用以记录具体日期。‘宋、卫、陈、郑’是四个诸侯国的名称,‘灾’字则表明这四个国家同时遭遇了灾害。这句话通过干支纪年法,展现了古代对时间的精确记录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这两句是对灾害发生时间的进一步说明,强调四个国家灾害发生的同一天,可能是某种神秘力量或天意所在,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六月,邾人入鄅。
此句记录了六月发生的事件,‘邾人入鄅’指的是邾国的人侵入了鄅国。‘邾’和‘鄅’都是古代国家的名称。这句话简洁地描述了战争或冲突的发生,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战争,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战争记录的客观性。
四、秋,葬曹平公。
此句记录了秋季的事件,‘葬曹平公’表明曹平公在这一年的秋季被安葬。‘葬’字是对君主去世后举行葬礼的记录,体现了古代对君主去世的尊重和对仪式的重视。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君主去世这一重大事件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五、冬,许迁于白羽。
此句记录了冬季的事件,‘许迁于白羽’指的是许国迁移到了白羽地区。‘许’和‘白羽’都是古代国家的名称。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或领土变动,体现了古代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