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二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纳者,内不受也。燕伯之不名何也?不以高偃挈燕伯也。

二、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三、夏,宋公使华定来聘。

四、公如晋,至河乃还。

季孙氏不使遂乎晋也。

五、五月,葬郑简公。

六、楚杀其大夫成虎。

七、秋,七月。

八、冬,十月,公子慭出奔齐。

九、楚子伐徐。

十、晋伐鲜虞。

其曰晋,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故狄称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二年-译文

一、在十二年春天,齐国的将军高偃率领军队,在阳地接纳了北燕的伯。‘纳’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接纳’,但这里的意思是‘不接受’。为什么燕伯不直接称呼名字呢?是因为高偃并不是直接带领燕伯来的。

二、三月壬申日,郑国的国君郑伯嘉去世。

三、夏天,宋国的国君派华定来访问。

四、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就返回了。季孙氏没有让他在晋国停留。

五、五月,安葬了郑国的国君郑简公。

六、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成虎。

七、秋天,七月。

八、冬天,十月,公子慭逃亡到齐国。

九、楚国的国君攻打徐国。

十、晋国攻打鲜虞。这里说晋国,是因为晋国被狄人称呼。为什么狄人称晋国呢?因为晋国不正当地与夷狄交战,攻打中原国家,所以狄人称他们为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二年-注解

帅师:率领军队

纳:接纳,此处指将北燕伯引入自己的国家

北燕伯:北燕国的君主

阳:地名,具体位置未提及

挈:带领,引导

郑伯嘉:郑国的君主

卒:去世

宋公:宋国的君主

华定:宋国的大夫

聘:访问,外交使节的活动

公:指鲁国的君主

河:河流,此处指黄河

季孙氏:鲁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遂:继续前往

郑简公:郑国的君主

葬:安葬

楚:楚国的简称

成虎:楚国的大夫

秋: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公子慭:鲁国的公子

出奔:逃离自己的国家

齐:齐国的简称

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

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此句记载了齐高偃率领军队迎接北燕伯至阳城的事件。‘纳’字在此处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意味着接纳,还含有内不受的意思,即齐高偃并未亲自将燕伯引入齐国境内,而是将其安置在阳城,这可能是因为齐高偃并未真正将燕伯视为齐国的盟友。‘燕伯之不名何也?不以高偃挈燕伯也。’这句话揭示了燕伯不被提及名字的原因,即并非因为高偃没有带领燕伯,而是因为燕伯并未被正式纳入齐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这反映了当时国家间关系的微妙与复杂,以及外交手段的巧妙运用。

二、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此句简述了郑伯嘉的去世。‘壬申’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日期,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郑伯嘉的去世可能对郑国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但具体影响需结合后续历史事件来分析。

三、夏,宋公使华定来聘。

此句描述了宋公派遣华定前来访问。‘聘’字表明了这是一种外交行为,宋公通过派遣使者来加强与齐国的联系,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的现象。

四、公如晋,至河乃还。

此句记载了某位公(具体指代不明)前往晋国,到达黄河后返回。‘如’字表示前往,‘至河乃还’则表明了旅程的终点与返回的原因。季孙氏不使遂乎晋也。这句话说明了季孙氏没有让公继续前往晋国,这可能是因为季孙氏对晋国的态度或对此次行动的判断有所保留。

五、五月,葬郑简公。

此句记载了郑简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死观念的重视。

六、楚杀其大夫成虎。

此句描述了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成虎。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或者是成虎在政治或军事上的失职。

七、秋,七月。

此句仅为时间标记,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和时间。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中,季节和时间往往被用来标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氛围。

八、冬,十月,公子慭出奔齐。

此句记载了公子慭逃离到齐国的历史事件。‘出奔’一词表明了公子慭可能因为政治原因或个人原因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寻求庇护。

九、楚子伐徐。

此句描述了楚国对徐国的军事行动。‘伐’字表明了这是一次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频繁的军事冲突。

十、晋伐鲜虞。

此句记载了晋国对鲜虞的征伐。‘晋’字在此处被用来指代晋国,而‘狄’字则表明了鲜虞被视作狄族,这反映了当时中原文明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和看法。‘其曰晋,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故狄称之也。’这段话解释了为何将鲜虞称为狄,即因为鲜虞与夷狄交好,共同侵犯中原,因此被中原文明视为狄族。这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原文明对周边民族的歧视和偏见,以及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对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