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九年-原文

一、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

二、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弒其君买。

日弒,正卒也。正卒,则止不弒也。不弒而曰弒,责止也。

止曰:‘我与夫弒者。’不立乎其位,以与其弟虺,哭泣歠飦粥,嗌不容粒,未踰年而死。

故君子即止自责而责之也。

三、己卯,地震。

四、秋,齐高发帅师伐莒。

五、冬,葬许悼公。

日卒时葬,不使止为弒父也。

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

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

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

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

许世子不知尝药,累及许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九年-译文

一、十九年后,春天,宋国的国君宋公发兵攻打邾国。

二、夏天,五月,戊辰这一天,许国的世子止杀害了他的国君买。‘日弒’指的是正常死亡。如果说是正常死亡,那么止就不会去杀害他。他没有杀害却说是杀害,这是在责备止。止说:‘我和那个真正的弑君者一样。’他没有站在他的位置上,而是把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虺,哭泣着喝粥,喉咙连米粒都吞不下,不到一年就死了。所以君子就会责备止自己,并且责备他。

三、己卯这一天,发生了地震。

四、秋天,齐国的国君高发率领军队攻打莒国。

五、冬天,埋葬了许国的悼公。

说是当天去世当天就下葬,是不让止成为弑父的人。说,孩子既然已经出生,就难免会遇到水火之灾,这是母亲的罪过。孩子成年后,没有跟随师傅学习,这是父亲的罪过。跟随师傅学习却不得其法,心志不通,这是自己的罪过。心志一旦通达,却得不到名声,这是朋友的罪过。名声一旦得到,有关部门却不推荐,这是有关部门的罪过。有关部门推荐了,但君王不任用,这是君王的过错。许世子不知道品尝药草,结果连累了许国的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九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宋公是宋国国君的尊称。

邾: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许世子:许国的太子,许国是古代诸侯国名。

弒:古代汉语中指暗杀君主或尊长,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正卒:正常死亡,指非因他杀而死亡。

止:人名,许世子的名字。

虺:人名,许世子的弟弟。

歠飦粥:喝粥,飦粥是指稠粥。

嗌不容粒:喉咙不能容纳颗粒,形容饥饿或悲伤到极点。

地震:地球表面的震动现象,古时候对地震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齐高发:人名,齐国的将领。

莒: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许悼公:许国的国君,悼公是许国国君的尊称。

羁贯:古代儿童束发用的绳带,成童指到了成年的年龄。

师傅: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学问无方: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或目标。

心志不通:思想或意志不坚定,无法集中精力。

名誉不闻:名声没有得到传播或认可。

有司:古代官名,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王者:古代对君王的尊称。

尝药:尝试药物,古代君主或贵族生病时,会先让旁人尝试药物以检验是否有毒。

累及:牵连到,涉及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九年-评注

一、首句‘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九年’指公元前594年,‘春’字暗示了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为宋公伐邾的事件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宋公伐邾’则是本段文字的核心事件,表明了当时宋国与邾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后续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段文字描述了许世子止弒其君买的事件。‘日弒,正卒也’表明弒杀行为是非法的,‘正卒,则止不弒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不弒而曰弒,责止也’则是对止的指责,认为他虽然有弒杀的意图,但并未付诸行动,却因此受到责备。‘止曰:“我与夫弒者。”’反映了止的自我辩解,他试图将自己的行为与真正的弒者区分开来。‘不立乎其位,以与其弟虺,哭泣歠飦粥,嗌不容粒,未踰年而死’则描绘了止因受到指责而痛苦不堪,最终因无法承受压力而早逝的悲惨结局。这段文字通过止的遭遇,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弒杀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及道德伦理的约束力。

三、‘己卯,地震’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一个自然现象,即地震的发生。在古代,地震往往被视为天灾异象,与君王的德行和政治得失有关。因此,这句话也暗示了当时许国可能存在的政治问题。

四、‘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这句话叙述了齐高发帅师伐莒的事件。‘秋’字再次强调了时间背景,‘齐高发帅师伐莒’则表明了齐、莒两国之间的冲突。这段文字通过记录战争事件,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五、‘冬,葬许悼公’这句话记录了许悼公的葬礼。‘冬’字表明了时间背景,‘葬许悼公’则是对许悼公的缅怀。这句话虽然简短,但透露出古代社会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历史事件的记录。

六、‘日卒时葬,不使止为弒父也’这句话解释了许悼公葬礼的时间安排,即在他去世后立即举行葬礼,以避免给人留下止弒父的印象。‘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至‘王者之过也’这一段文字则是对许悼公一生的回顾,从他的出生到去世,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责任和罪责的归属。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友情、政治等多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许世子不知尝药,累及许君也’则是对许悼公之死原因的追溯,暗示了许世子在政治上的失误,间接导致了许悼公的悲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