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二年-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
夏四月。
秋七月辛酉,叔老卒。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
公至自会。
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
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已。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
夏,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竞,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湨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
秋,栾盈自楚適齐。晏平仲言于齐侯曰:“商任之会,受命于晋。今纳栾氏,将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图之。”弗听。退告陈文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弃也,弗能久矣!”
九月,郑公孙黑肱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馀邑。曰:“吾闻之,生于乱世,贵而能贫,民无求焉,可以后亡。敬共事君,与二三子。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己巳,伯张卒。君子曰:“善戒。《诗》曰:‘慎尔侯度,用戒不虞。’郑子张其有焉。”
冬,会于沙随,复锢栾氏也。栾盈犹在齐,晏子曰:“祸将作矣!齐将伐晋,不可以不惧。”
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之,王将讨焉。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弃疾曰:“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国将讨焉,尔其居乎?”对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洩命重刑,臣亦不为。”王遂杀子南于朝,轘观起于四竟。子南之臣谓弃疾,请徙子尸于朝,曰:“君臣有礼,唯二三子。”三日,弃疾请尸,王许之。既葬,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曰:“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
复使薳子冯为令尹,公子齮为司马,屈建为莫敖。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他日朝,与申叔豫言。弗应而退。从之,入于人中。又从之,遂归。退朝见之,曰:“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吾过,子姑告我。何疾我也?”对曰:“吾不免是惧,何敢告子?”曰:“何故?”对曰:“昔观起有宠于子南,子南得罪,观起车裂。何故不惧?”自御而归,不能当道。至,谓八人者曰:“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知我者,如夫子则可。不然,请止。”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十二月,郑游眅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丁巳,其夫攻子明杀之,以其妻行。子展废良而立大叔,曰:“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不可以苟。请舍子明之类。”求亡妻者,使复其所。使游氏勿怨,曰:“无昭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二年-译文
二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夏天四月。
秋天七月辛酉日,叔老去世。
冬天,鲁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沙随会盟。
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追舒。
二十二年春天,臧武仲前往晋国,途中遇到下雨,经过御叔的领地。御叔在自己的封地,正准备喝酒,说:“为什么要用圣人呢?我只要喝酒就行了。下雨天出行,圣人有什么用?”穆叔听说后说:“这样的人不能任用,还傲慢地对待使者,是国家的蛀虫。”于是下令加倍征收他的赋税。
夏天,晋国要求郑国朝见,郑国派少正公孙侨回答说:“在晋国先君悼公九年时,我们的君主即位。即位八个月后,我们的先大夫子驷陪同君主朝见晋国官员。晋国官员对君主无礼,君主感到害怕。因此,我们在二年六月朝见了楚国,晋国因此发动了戏之战。楚国仍然强大,但对我国表示友好。我国想跟随晋国,但又害怕成为大错,说晋国会认为我们不尊重礼仪,因此不敢与楚国断绝关系。四年三月,我们的先大夫子又陪同君主去楚国观察局势,晋国因此发动了萧鱼之战。晋国认为我国靠近晋国,就像草木一样,我们的气味相同,怎么敢有差错?楚国也不再强大,我们的君主尽其所能,献上土地和宗庙器物,接受晋国的盟约。于是率领群臣跟随晋国官员参加年终的会盟。与楚国保持关系的,是子侯和石盂,回国后我们讨伐了他们。湨梁之战的第二年,子蟜老了,公孙夏陪同君主朝见晋君,参加了尝酎仪式,并参与了执燔仪式。两年后,听说晋君要平定东夏,四月又朝见,以听取晋国的安排。在没有朝见的时候,每年都派使者访问,每次战役都跟随。由于大国的政令无常,国家疲惫不堪,意外事件接连发生,我们每天都感到警惕,怎么敢忘记职责?如果大国能安定我们,我们早晚都在朝廷上,怎么会辱没使命呢?如果不体恤我们的困难,反而以此为借口,那我们恐怕无法承受命令,反而会成为仇敌,这是我们害怕的。我们怎么敢忘记君主的命令?把一切都交给晋国官员,请晋国官员慎重考虑。”
秋天,栾盈从楚国前往齐国。晏平仲对齐侯说:“在商任的会盟上,我们接受了晋国的命令。现在接纳栾氏,打算怎么用他?小国侍奉大国,靠的是信用。失去信用就无法立足,请君主慎重考虑。”齐侯不听。晏平仲退下后告诉陈文子说:“君主应该守信,臣子应该忠诚,忠信笃敬,上下一致,这是天道。君主自己放弃了这些,恐怕不能长久!”
九月,郑国的公孙黑肱生病,将封地归还给国君。他召来家臣和宗人,立段为继承人,并下令减少祭祀的规格。祭祀只用一只羊,殷祭只用少牢。足够供奉祖先,其余的封地都归还给国君。他说:“我听说,生在乱世,富贵而能保持贫穷,百姓就不会有求于我,这样可以避免灭亡。恭敬地侍奉君主,与各位同僚共事。生命在于谨慎戒备,不在于富贵。”己巳日,伯张去世。君子说:“他善于戒备。《诗经》说:‘谨慎你的行为,以防不测。’郑国的子张就是这样的人。”
冬天,诸侯在沙随会盟,再次禁锢栾氏。栾盈还在齐国,晏子说:“祸乱将要发生了!齐国将要攻打晋国,不能不警惕。”
楚国的观起受到令尹子南的宠爱,虽然没有增加俸禄,却有几十辆马车。楚国人对此感到担忧,楚王准备讨伐他。子南的儿子弃疾是楚王的御士,楚王每次见到他,都会哭泣。弃疾说:“君主三次为我哭泣,请问是谁的过错?”楚王说:“令尹的无能,你是知道的。国家将要讨伐他,你还要留在这里吗?”弃疾回答说:“父亲被杀,儿子还留在这里,君主怎么会用我?泄露命令,加重刑罚,我也不愿意做。”楚王于是在朝廷上杀了子南,将观起车裂于四方边境。子南的家臣对弃疾说,请求将子南的尸体搬到朝廷上,说:“君臣之间有礼仪,只有我们几个人。”三天后,弃疾请求收尸,楚王同意了。安葬后,他的随从说:“我们走吧!”弃疾说:“我参与了杀害父亲,还能去哪里?”随从说:“那么你愿意侍奉君主吗?”弃疾说:“抛弃父亲去侍奉仇人,我不忍心。”于是上吊自杀了。
楚王再次任命薳子冯为令尹,公子齮为司马,屈建为莫敖。有八个人受到薳子的宠爱,都没有俸禄却有很多马。有一天上朝,薳子与申叔豫说话。申叔豫没有回应就退下了。薳子跟着他,进入人群中。又跟着他,最后回家了。退朝后见到申叔豫,说:“你在朝廷上三次让我难堪,我害怕,不敢不见你。我错了,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讨厌我?”申叔豫回答说:“我害怕自己也会像观起那样,怎么敢告诉你?”薳子说:“为什么?”申叔豫说:“以前观起受到子南的宠爱,子南得罪后,观起被车裂。我怎么能不害怕?”薳子自己驾车回家,不敢走大路。到家后,对那八个人说:“我见到了申叔夫子,他所说的生死与肉骨的关系,真是深刻。了解我的人,像申叔夫子那样就可以了。如果不是这样,请你们离开。”辞退了那八个人后,楚王才安心。
十二月,郑国的游眅准备回晋国,还没出国境,遇到了一个抢走他妻子的人,将他妻子安置在封地。丁巳日,那个人的丈夫攻打子明并杀了他,带着妻子离开。子展废黜了良,立大叔为继承人,说:“国卿是君主的副手,百姓的主人,不能随便选择。请舍弃子明这样的人。”寻找那个失去妻子的人,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让游氏不要怨恨,说:“不要公开恶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二年-注解
公至自会:指君主从会盟之地返回。
叔老:指鲁国的大夫叔老。
沙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公子追舒:楚国的大夫,被楚王所杀。
臧武仲:鲁国的大夫。
御叔:鲁国的大夫。
穆叔:鲁国的大夫。
少正公孙侨:郑国的大夫。
子驷:郑国的大夫。
子蟜:郑国的大夫。
公孙夏:郑国的大夫。
栾盈:晋国的大夫。
晏平仲:齐国的大夫。
陈文子:齐国的大夫。
公孙黑肱:郑国的大夫。
伯张:郑国的大夫。
子南:楚国的令尹。
观起:楚国的大夫。
弃疾:子南的儿子。
薳子冯:楚国的令尹。
公子齮:楚国的司马。
屈建:楚国的莫敖。
申叔豫:楚国的大夫。
游眅:郑国的大夫。
子明:郑国的大夫。
子展:郑国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二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事件和政治活动。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记载了鲁国、晋国、郑国、楚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交往、会盟、战争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各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战争、政治斗争,无不显示出当时礼制的衰落和权力的争夺。例如,楚国大夫公子追舒被杀,楚国令尹子南被诛,郑国大夫公孙黑肱因病归邑,这些事件都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无常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春秋》的记载简洁明了,语言凝练,往往通过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例如,文中提到“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短短一句话,便揭示了楚国政治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这种简洁的叙述方式,使得《春秋》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所记载的事件,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例如,郑国大夫少正公孙侨对晋国的回应,详细叙述了郑国与晋国、楚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这些记载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为研究当时的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观念。例如,郑国大夫公孙黑肱在归邑时,提出“生于乱世,贵而能贫,民无求焉,可以后亡”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乱世的深刻认识和应对策略。这种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实践,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各国政治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体现了《春秋》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价值。同时,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本文在文学和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