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二、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三、邾子蘧篨卒。
四、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五、大室屋坏。
大室屋坏者,有坏道也,讥不修也。大室犹世室也。周公曰大庙,伯禽曰大室,群公曰宫。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敬之至也。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庙坏,极称之,志不敬也。
六、冬,公如晋。卫侯会公于沓。
七、狄侵卫。
八、十有二月,乙丑,公及晋侯盟。
九、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还者,事未毕也,自晋事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三年-译文
一、十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二、夏天,五月,壬午日,陈国的国君陈朔去世。
三、邾国的国君蘧篨去世。
四、从正月开始直到秋天七月都没有下雨。
五、大屋坏了。
大屋坏了,是因为有破损的道路,这是批评没有修缮。大屋也称为世室。周公称它为大庙,伯禽称它为大室,群公称它为宫。按照礼制,宗庙的事情,君主亲自割肉,夫人亲自舂米,这是对宗庙的极大尊重。作为国家的君主,而先祖的宗庙坏了,非常严重地批评了这件事,表示了对不敬的指责。
六、冬天,鲁国国君去访问晋国。卫国的国君在沓地与鲁国国君会面。
七、狄人入侵卫国。
八、十二月乙丑日,鲁国国君与晋国国君结盟。
九、鲁国国君从晋国回来,郑国的国君在棐地与鲁国国君会面。
‘还’字在这里的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完成,指的是从晋国的事情完成之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三年-注解
王正月:古代中国以夏历(农历)纪年,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这里指周王朝的年号,表示周王朝的统治时期。
陈侯朔:陈侯,指陈国的国君;朔,指朔日,即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邾子蘧篨:邾子,指邾国的国君;蘧篨,邾国国君的名字。
不雨:指连续干旱,没有下雨。
大室屋坏:大室,指古代宗庙中的大殿;坏,指损坏。这里指宗庙的大殿损坏。
周公:周公,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尊为儒家的创始人之一。
伯禽:伯禽,指周公旦的儿子,鲁国的始祖。
群公:群公,指诸侯国的君主。
宫:宫,指古代诸侯国的宗庙。
礼: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祭祀、婚丧、冠笄等。
君亲割:君亲割,指国君亲自割肉祭祀。
夫人亲舂:夫人亲舂,指国君的妻子亲自舂米。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的象征,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公:公,指鲁国的国君。
晋:晋,指晋国,春秋时期的强国。
卫侯:卫侯,指卫国的国君。
沓:沓,指地名,此处为两国会盟的地点。
狄:狄,指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郑伯:郑伯,指郑国的国君。
棐:棐,指地名,此处为两国会盟的地点。
还:还,指返回。这里指鲁国国君从晋国返回。
事未毕:事未毕,指事情尚未完成。
自晋事毕:自晋事毕,指从晋国的事情已经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三年-评注
一、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三年’即‘十三年’,指鲁国历法中的第十三年。‘春’字表明季节,‘王正月’则是指周王朝的历法,体现了鲁国对周王朝的臣服和认同。‘王正月’也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正月,标志着一年的开始,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此句记载了陈国国君陈朔的去世。‘夏’字表明时间,‘五月’是农历五月,‘壬午’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陈侯朔’指陈国国君,‘卒’意为去世。此句简洁明了,记录了历史事件。
三、邾子蘧篨卒。
此句记载了邾国国君邾子蘧篨的去世。‘邾子’指邾国国君,‘蘧篨’为其名。此句与第二句相似,同样是记录历史人物的去世。
四、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此句描述了从正月到七月期间,鲁国地区长时间未下雨。‘自正月不雨’表明时间,‘至于秋七月’表示时间跨度。这种自然现象在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五、大室屋坏。大室屋坏者,有坏道也,讥不修也。大室犹世室也。周公曰大庙,伯禽曰大室,群公曰宫。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敬之至也。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庙坏,极称之,志不敬也。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大室屋坏的事件。‘大室屋坏’指鲁国宗庙的大屋倒塌。‘有坏道也’表示原因,‘讥不修也’则是对鲁国国君不修宗庙的批评。‘大室’在古代是对宗庙的称呼,周公、伯禽、群公各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古代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尊称。‘礼’字表明这是关于礼仪的记载,‘君亲割,夫人亲舂’描述了古代宗庙祭祀的礼仪,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为社稷之主’表示鲁国国君作为国家的领袖,‘先君之庙坏’则是对国君不敬祖先的指责。
六、冬,公如晋。卫侯会公于沓。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并在沓地与卫侯会面的情况。‘冬’字表明时间,‘公如晋’表示国君前往晋国,‘卫侯会公于沓’则是指卫国的国君在沓地与鲁国国君会面。
七、狄侵卫。
此句描述了狄族入侵卫国的历史事件。‘狄’是古代的一个民族,‘侵卫’表示对卫国的侵略。
八、十有二月,乙丑,公及晋侯盟。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与晋国国君在十二月乙丑日结盟的情况。‘十有二月’即‘十二月’,‘乙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公及晋侯盟’表示两国国君结盟。
九、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从晋国返回,并在棐地与郑国国君会面的情况。‘公还自晋’表示国君从晋国返回,‘郑伯会公于棐’则是指郑国国君在棐地与鲁国国君会面。‘还者,事未毕也,自晋事毕也’是对‘还’字的解释,表明国君返回是因为在晋国有未完成的事情。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内容记载了鲁国在十三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国君的出行、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以及战争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古文中的语言简洁、准确,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