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九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毛伯来求金。

求车犹可,求金甚矣。

二、夫人姜氏如齐。

三、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

京,大也。师,众也。言周,必以众与大言之也。

天子志崩不志葬,举天下而葬一人,其道不疑也。

志葬,危不得葬也。

日之,甚矣,其不葬之辞也。

四、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五、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卑以尊致,病文公也。

六、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称人以杀,诛有罪也。

郑父累也。

七、楚人伐郑。

八、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九、夏,狄侵齐。

十、秋,八月,曹伯襄卒。

十一、九月,癸酉,地震。

震,动也,地不震者也。

震,故谨而日之也。

十二、冬,楚子使萩来聘。

楚无大夫,其曰荻何也?以其来我,褒之也。

十三、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

十四、葬曹共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毛伯来请求金子。请求车辆还可以,请求金子就太过分了。

二、夫人姜氏前往齐国。

三、二月,叔孙得臣前往京城。辛丑日,安葬了襄王。‘京’是大的意思,‘师’是众的意思。说到周,一定要用众和大来形容。天子去世不记载葬事,举全国之力来安葬一个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记载葬事,意味着有危难不能安葬。这种不记载葬事的说法,真是太严重了。

四、晋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先都。

五、三月,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以低微的身份去见尊贵的人,这是在病中照顾文公。

六、晋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士縠和箕郑父。用‘人’来称呼被杀的人,是因为他们是有罪的人。箕郑父是累犯。

七、楚国人攻打郑国。

八、公子遂与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许国人一起会合救援郑国。

九、夏天,狄人侵犯齐国。

十、秋天,八月,曹国的国君曹伯襄去世。

十一、九月,癸酉日,发生地震。‘震’是动的意思,‘地’是不动的。因为地震,所以谨慎地记载了这一日。

十二、冬天,楚国的国君派萩来访问我们。楚国没有大夫,为什么说‘萩’呢?是因为他来访问我们,这是在夸奖他。

十三、秦国人送还了僖公和成风的丧服。秦国人没有将他们当作夫人对待,这里说‘即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是指虽然外界没有将他们当作夫人看待,但在这里我们按照正理来对待他们。

十四、安葬了曹共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九年-注解

九年:指周历中的第九年,即公元前某个具体的年份。

春:春季,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

毛伯: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金:古代货币单位,此处可能指财物。

求车:请求车辆。

夫人姜氏:人名,姜姓的女性。

齐: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山东境内。

二月:指农历或周历的二月。

叔孙得臣:人名,叔孙氏,得臣是其名。

京师:指周朝的都城,即今天的西安附近。

襄王:周朝的一位国王。

大:大的意思,此处指都城。

众:多的意思,此处指人众。

志:记载,记录。

崩:古代指帝王或贵族的去世。

葬:安葬,埋葬。

晋人:指晋国的人。

大夫:古代官职,位低于诸侯,高于士。

先都:人名,晋国的大夫。

三月:指农历或周历的三月。

卑以尊致:用谦卑的态度对待尊贵的人。

病文公:使文公感到不安。

士縠:人名,晋国的大夫。

箕郑父:人名,晋国的大夫。

楚人:指楚国的人。

郑父累:郑父被累及,可能指其家族或相关事务受到影响。

公子遂:人名,公子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狄:古代北方民族,此处指狄族。

曹伯襄:人名,曹国的国君。

癸酉: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指某年的某月某日。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

楚子:楚国的国君。

萩:人名,楚国的大夫。

聘:访问,出使。

秦人:指秦国的人。

僖公:秦国的国君。

成风:人名,可能是僖公的配偶。

襚:古代对死者衣物的称呼。

曹共公:人名,曹国的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毛伯来求金。

这一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九年’指的是鲁国历史的某一年,‘春’字则表明了季节。毛伯来求金,这里的‘金’并非指金属,而是指财物,暗示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对财富的追求。毛伯的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经济往来的频繁,以及贵族阶层对财富的重视。

求车犹可,求金甚矣。

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求金的行为相较于求车更为过分。‘求车’尚可理解为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而‘求金’则可能涉及对权力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

二、夫人姜氏如齐。

‘夫人姜氏’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夫人,‘如齐’则表示她前往齐国。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以及诸侯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进行的外交联姻。

三、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

‘二月’和‘辛丑’分别表示具体的时间和日期。叔孙得臣前往京师,‘京师’在此指代周王朝的都城,表明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尊重。‘葬襄王’则是对周王朝君主的追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权的尊崇。

京,大也。师,众也。言周,必以众与大言之也。

这句话解释了‘京’和‘师’的含义,‘京’指代大,‘师’指代众,强调了周王朝的威严和中央集权的特点。

天子志崩不志葬,举天下而葬一人,其道不疑也。

这句话说明了天子去世后,全国都会举行葬礼,体现了对君权的尊重和对天子的哀悼。

志葬,危不得葬也。

‘志葬’指的是有特殊原因不能举行葬礼的情况,暗示了当时社会对葬礼的重视。

日之,甚矣,其不葬之辞也。

‘日之’是对‘葬’的强调,‘甚矣’表示程度之深,‘其不葬之辞也’则是对不举行葬礼的遗憾。

四、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这句话记录了晋国杀害自己的大夫先都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残酷。

五、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夫人姜氏至自齐’表明了夫人姜氏从齐国返回鲁国,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流动性。

卑以尊致,病文公也。

这句话揭示了夫人姜氏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她在鲁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六、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这句话记录了晋国杀害自己的两位大夫,再次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称人以杀,诛有罪也。

‘称人以杀’表示以杀人为手段来处理政治问题,‘诛有罪也’则是对这种做法的谴责。

郑父累也。

‘郑父累也’可能指的是箕郑父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连累。

七、楚人伐郑。

这句话记录了楚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八、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这句话说明了公子遂与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救援郑国,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九、夏,狄侵齐。

这句话记录了狄族对齐国的侵略,反映了春秋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冲突。

十、秋,八月,曹伯襄卒。

这句话记录了曹国国君曹伯襄去世的事件,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主权力的重视。

十一、九月,癸酉,地震。

这句话记录了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记录和敬畏。

震,动也,地不震者也。

这句话解释了‘震’的含义,即地动。

震,故谨而日之也。

‘震’字后面跟着‘故’字,表明了地震后人们的态度,即谨慎行事,并记录下这一事件。

十二、冬,楚子使萩来聘。

这句话记录了楚国派遣使者萩前来访问,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楚无大夫,其曰荻何也?以其来我,褒之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楚国没有派遣大夫前来,而是派遣了萩,暗示了萩的特殊地位。

十三、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这句话记录了秦国派遣使者归僖公、成风之襚,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

这句话说明了秦国使者没有以夫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正使的身份参与外交活动。

十四、葬曹共公。

这句话记录了曹共公的葬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主权力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0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