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二、夏,五月,王子虎卒。
叔服也。此不卒者,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或曰,以其尝执重以守也。
三、秦人伐晋。
四、秋,楚人围江。
五、雨螽于宋。
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六、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七、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
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江远楚近,伐楚所以救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三年-译文
一、三年春天,鲁国的叔孙得臣与晋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人一起攻打沈国,沈国溃败。
二、夏天,五月,王子虎去世。叔服去世了。为什么说他去世了?因为他来参加葬礼,我就宣布他去世了。有人说,是因为他曾经拿着重要的东西来守卫。
三、秦国攻打晋国。
四、秋天,楚国围攻江国。
五、宋国下起了蝗虫雨。
六、鲁国国君去晋国,十二月,己巳日,鲁国国君与晋国国君结盟。
七、晋国的阳处父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
八、这次攻打楚国,为什么说是为了救援江国呢?因为江国离楚国远,而楚国离鲁国近,攻打楚国是为了帮助江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三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这里的‘王’指的是周王,‘正月’则表示这是周王朝的历法中的正月。
叔孙得臣: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此句中提到他与其他国家的人会合,共同伐沈。
沈: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沈丘县。
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这些是国家名,分别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宋国、陈国、卫国和郑国。
伐沈:指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攻打沈国。
沈溃:沈国溃败,表示沈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
王子虎: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公子。
叔服:王子虎的谥号,表示他去世。
执重以守:指王子虎曾经担任守卫重要地区的职责。
秦人:指秦国的人,秦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楚人:指楚国的人,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江:指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雨螽于宋:螽,即蝗虫,此句表示蝗虫在宋国降雨时出现。
外灾不志:外灾指的是国家以外的灾害,通常不记载在史书中。
茅茨:茅草屋顶,古代简陋的房屋。
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形容灾害严重,屋顶上的茅草都湿透了,雨水从上面流下来。
公:指鲁国的国君。
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盟:指两国国君或多方在特定仪式下达成协议。
晋阳处父: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
帅师:率领军队。
伐楚救江:攻打楚国以解救江地的意思,因为江地离楚国近,所以攻打楚国实际上是为了救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此句记载了鲁国叔孙得臣与晋、宋、陈、卫、郑等国共同出兵伐沈的历史事件。‘王正月’表明了当时鲁国遵循周王朝的正朔,以周王的年号为纪年。‘会’字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联合行动的常态,‘伐沈’则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频繁。‘沈溃’一语双关,既指沈国军队溃败,也暗示了沈国政治的崩溃,为后文沈国灭亡埋下伏笔。
二、夏,五月,王子虎卒。叔服也。此不卒者,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或曰,以其尝执重以守也。
此段文字记录了王子虎的去世。‘王子虎’是鲁国的一位贵族,‘卒’即去世。‘叔服也’中的‘叔服’是王子虎的谥号,谥号是对逝者生前行为的一种评价。‘此不卒者,何以卒之’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要记录王子虎的去世。后文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因为王子虎曾来参加葬礼,鲁国记录了他的去世;另一种是因为王子虎曾担任重要职务,有守卫之责。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对贵族去世的重视和对职责的尊重。
三、秦人伐晋。
此句简述了秦国对晋国的军事行动。‘秦人’指的是秦国,‘伐晋’则表明了秦国的侵略意图。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之间矛盾重重,战争频繁,此句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简单勾勒。
四、秋,楚人围江。
此句记载了楚国对江国的围攻。‘秋’字点明了时间,‘楚人’和‘围江’则分别指出了参与者和事件。春秋时期,楚国与江国之间的争斗也是常见的,此句是对这一争斗的记录。
五、雨螽于宋。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此段文字描述了宋国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雨螽’即雨中出现了螽斯,‘外灾不志’表明按照常规,此类自然现象不应被记录。然而,‘此何以志也’提出了疑问,并给出了答案:灾害非常严重。‘茅茨尽矣’形容灾害的严重程度,‘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即雨中的螽斯现象。
六、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并与晋侯结盟的事件。‘公’指鲁国国君,‘如晋’表示前往晋国。‘十有二月’是农历的月份,‘己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公及晋侯盟’表明了双方结盟的事实,这一盟约对于鲁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七、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江远楚近,伐楚所以救江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晋国阳处父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的情景。‘晋阳处父’是晋国将领,‘帅师’表示他率领军队。‘伐楚’表明了晋国的军事行动,‘救江’则揭示了行动的目的。‘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提出了疑问,‘江远楚近,伐楚所以救江也’给出了答案,即攻打楚国是为了救援江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救援和军事联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