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九年-原文
九年春,宋灾。
夏,季孙宿如晋。
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
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戏。
楚子伐郑。
【传】
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巡丈城,缮守备,表火道。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戍讨左,亦如之。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使西鉏吾庀府守。令司宫、巷伯儆宫。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
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夏,季武子如晋,报宣子之聘也。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随》,元、享、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幹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秦景公使士雃乞师于楚,将以伐晋,楚子许之。子囊曰:“不可。当今吾不能与晋争。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韩厥老矣,知罃禀焉以为政。范匄少于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军。韩起少于栾黡,而栾黡、士鲂上之,使佐上军。魏绛多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事之而后可。君其图之!”王曰:“吾既许之矣。虽不及晋,必将出师。”
秋,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秦人侵晋,晋饑,弗能报也。
冬十月,诸侯伐郑。庚午,季武子、齐崔杼、宋皇郧从荀罃、士匄门于鄟门。卫北宫括、曹人、邾人从荀偃、韩起门于师之梁。滕人、薛人从栾黡、士鲂门于北门。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甲戌,师于氾,令于诸侯曰:“修器备,盛餱粮,归老幼,居疾于虎牢,肆眚,围郑。”郑人恐,乃行成。中行献子曰:“遂围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与之战。不然,无成。”知武子曰:“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人。吾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诸侯皆不欲战,乃许郑成。
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戏,郑服也。将盟,郑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晋士庄子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公子趋进曰:“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厎告。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荀偃曰:“改载书。”公孙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国亦可叛也。”知武子谓献子曰:“我实不德,而要人以盟,岂礼也哉!非礼,何以主盟?姑盟而退,修德息师而来,终必获郑,何必今日?我之不德,民将弃我,岂唯郑?若能休和,远人将至,何恃于郑?”乃盟而还。
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寅,济于阴阪,侵郑。次于阴口而还。子孔曰:“晋师可击也,师老而劳,且有归志,必大克之。”子展曰:“不可。”
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武子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焉!”晋侯曰:“诺。”公还及卫,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
楚子伐郑,子驷将及楚平。子孔、子曰:“与大国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强是从。’今楚师至,晋不我救,则楚强矣。盟誓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所临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临之。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乃及楚平。公子罢戎入盟,同盟于中分。楚庄夫人卒,王未能定郑而归。
晋侯归,谋所以息民。魏绛请施舍,输积聚以贷。自公以下,苟有积者,尽出之。国无滞积
,亦无困人。
公无禁利,亦无贪民。
祈以币更,宾以特牲。
器用不作,车服从给。
行人期年,国乃有节。
三驾而楚不能与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九年-译文
九年的春天,宋国发生了火灾。
夏天,季孙宿前往晋国。
五月辛酉日,夫人姜氏去世。
秋天八月癸未日,安葬了我们的小君穆姜。
冬天,鲁公与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一起讨伐郑国。
十二月己亥日,诸侯在戏地结盟。
楚子讨伐郑国。
【传】
九年的春天,宋国发生了火灾。乐喜担任司城,负责政事。他派伯氏管理里巷,火灾未到的地方,拆除小屋,粉刷大屋;准备簸箕、扫帚,备好绳索和瓦罐,准备水器;衡量轻重,蓄积雨水,堆积泥土;巡视城墙,修缮守备,标明火道。派华臣准备正徒,命令隧正接纳郊外的保卫人员,奔赴火灾现场。派华阅整顿右官,官员各自负责自己的职责。向戍整顿左官,也是如此。派乐遄准备刑具,也是如此。派皇郧命令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准备甲兵,负责武备。派西鉏吾负责府库的守卫。命令司宫、巷伯警戒宫室。二师命令四乡正恭敬祭祀,祝宗在四墙上用马祭祀,在西门之外祭祀盘庚。
晋侯问士弱说:“我听说,宋国发生了火灾,于是知道有天道。为什么?”士弱回答说:“古代的火正,有的祭祀心宿,有的祭祀咮宿,以控制火。所以咮宿是鹑火,心宿是大火。陶唐氏的火正阏伯居住在商丘,祭祀大火,用火来纪时。相土继承了他,所以商朝以大火为主。商人看到祸败的征兆,必定从火开始,因此知道有天道。”晋侯说:“可以确定吗?”士弱回答说:“在于道。国家混乱没有征兆,无法知道。”
夏天,季武子前往晋国,回报宣子的聘问。
穆姜在东宫去世。她最初前往时占卜,得到《艮》卦的八。史官说:“这是《艮》卦变为《随》卦。《随》卦,表示出行。您必须迅速出行。”穆姜说:“不。这在《周易》中说:‘《随》卦,元、享、利,贞,无咎,’元,是体的长。享,是嘉的会。利,是义的和。贞,是事的幹。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幹事。因此不可诬蔑,所以即使《随》卦也无咎。如今我作为妇人却参与乱事。本来在下位却有不仁,不能称为元。不安定国家,不能称为亨。作乱而害身,不能称为利。放弃职位而姣美,不能称为贞。有这四德的人,《随》卦而无咎。我都没有,怎么能是《随》卦呢?我则取恶,能无咎吗?必定死在这里,无法出去了。”
秦景公派士雃向楚国请求援军,准备讨伐晋国,楚子答应了。子囊说:“不行。现在我们无法与晋国争锋。晋君能够任用贤能,选拔人才不失当,官员不改变方针。他们的卿相让位于贤能,大夫不失职守,士人竞相学习,庶人努力耕作。商人工匠皂隶,不改变职业。韩厥老了,知罃继承他执政。范匄比中行偃年轻,却让他辅佐中军。韩起比栾黡年轻,而栾黡、士鲂让他辅佐上军。魏绛功劳多,认为赵武贤能而让他辅佐。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在这个时候,晋国不可敌,只能事奉它。请您考虑!”楚王说:“我已经答应了。即使不及晋国,也一定要出兵。”
秋天,楚子在武城驻扎军队,作为秦国的援军。秦人入侵晋国,晋国饥荒,无法报复。
冬天十月,诸侯讨伐郑国。庚午日,季武子、齐崔杼、宋皇郧跟随荀罃、士匄从鄟门进攻。卫北宫括、曹人、邾人跟随荀偃、韩起从师之梁进攻。滕人、薛人跟随栾黡、士鲂从北门进攻。杞人、郳人跟随赵武、魏绛砍伐行栗。甲戌日,军队驻扎在氾地,命令诸侯说:“修整器备,准备干粮,送老幼回家,安置病人在虎牢,赦免罪人,包围郑国。”郑人害怕,于是求和。中行献子说:“继续包围,等待楚人的救援并与之交战。否则,无法成功。”知武子说:“答应他们的盟约然后撤军,以疲惫楚人。我们三分四军,与诸侯的精锐迎击来敌。对我们没有损害,楚人无法应对,比交战更好。暴骨以逞,不能争胜。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是先王的制度。”诸侯都不想交战,于是答应郑国求和。
十一月己亥日,诸侯在戏地结盟,郑国屈服。将要结盟时,郑国的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都跟随郑伯。晋国的士庄子起草盟书,说:“从今日结盟之后,郑国如果不听从晋国的命令,或有异心者,有如此盟。”公子趋进说:“天祸郑国,使我们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我们的鬼神不能享受祭祀,人民不能享受土地的利益,夫妇辛苦困苦,无处申诉。从今日结盟之后,郑国如果不听从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而敢有异心者,也是如此。”荀偃说:“修改盟书。”公孙舍之说:“昭示大神,要言在此。如果可以修改,大国也可以背叛。”知武子对献子说:“我们确实不德,而要人结盟,岂是礼?非礼,何以主盟?姑且结盟而退,修德息师再来,最终必得郑国,何必今日?我们不德,人民将抛弃我们,岂止郑国?如果能休和,远人将至,何必依赖郑国?”于是结盟而退。
晋人未能如愿于郑国,于是率领诸侯再次讨伐郑国。十二月癸亥日,攻破郑国的三门。闰月戊寅日,渡过阴阪,入侵郑国。驻扎在阴口后返回。子孔说:“晋军可以攻击,军队疲惫且有归志,必定大胜。”子展说:“不行。”
送晋侯。晋侯在河上宴请鲁公,问鲁公的年龄,季武子回答说:“在沙随会盟的那年,我们的国君出生。”晋侯说:“十二年了!这是一终,一星终。国君十五岁生子。冠礼后生子,是礼。您可以行冠礼了!大夫们为何不准备冠礼的器具?”季武子说:“国君的冠礼:必须以祼享之礼进行,以金石之乐伴奏,在先君的庙中进行。如今我们的国君在外,无法准备。请向兄弟之国借用器具!”晋侯说:“好。”鲁公回到卫国,在成公的庙中行冠礼,借用钟磬,这是礼。
楚子讨伐郑国,子驷准备与楚国讲和。子孔、子展说:“与大国结盟,口血未干就背叛,可以吗?”子驷、子展说:“我们的盟约本来就说:‘唯强是从。’如今楚军到来,晋国不救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者。盟誓之言,岂敢违背。况且要盟无质,神不会降临,所临唯信。信者,是言的瑞,善的主,因此神会降临。明神不会接受要盟,背叛是可以的。”于是与楚国讲和。公子罢戎入盟,同盟于中分。楚庄夫人去世,楚王未能平定郑国而返回。
晋侯回国,谋划如何安抚民众。魏绛请求施舍,输送积聚以借贷。从公以下,凡有积蓄者,尽数拿出。国家没有积滞。
也没有困苦的人。
公家不禁止谋利,也没有贪婪的百姓。
祈祷时用币帛代替,招待宾客用特牲。
器物用具不制作,车辆服饰都供给。
行人经过一年,国家就有了节制。
三次出征而楚国不能与之争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九年-注解
宋灾:指宋国发生的火灾。在古代,火灾被视为天灾,常与国家的兴衰、天意相联系。
季孙宿如晋:季孙宿是鲁国的大夫,如晋指他前往晋国。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夫人姜氏薨:夫人姜氏是鲁国的贵族女性,薨指她的去世。这反映了古代对贵族女性去世的记载。
葬我小君穆姜:小君穆姜是鲁国的贵族女性,葬指她的葬礼。这反映了古代对贵族女性葬礼的重视。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这是鲁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攻打郑国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和战争。
同盟于戏:指诸侯国在戏地结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
楚子伐郑:楚子指楚国的君主,伐郑指楚国攻打郑国。这反映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扩张政策。
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乐喜是宋国的官员,司城指他负责管理城市的事务。这反映了古代官员的职责和权力。
穆姜薨于东宫:穆姜是鲁国的贵族女性,薨于东宫指她在东宫去世。这反映了古代贵族女性的生活和地位。
秦景公使士雃乞师于楚:秦景公是秦国的君主,使士雃乞师于楚指他派遣士雃向楚国请求援军。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合作。
晋侯归,谋所以息民:晋侯指晋国的君主,谋所以息民指他考虑如何安抚民众。这反映了古代君主对民生的关注。
公无禁利:指政府不禁止民众追求利益,允许自由经济活动。
祈以币更:祈,祈求;币,货币;更,交换。指通过货币交换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宾以特牲:宾,宾客;特牲,特殊的祭品。指用特殊的祭品来招待宾客。
器用不作:器用,日常用具;不作,不制作。指不制作新的日常用具,保持节俭。
车服从给:车服,车马服饰;从给,供给。指车马服饰的供给充足。
行人期年:行人,使者;期年,一年。指使者一年后返回。
国乃有节:节,节制。指国家有了节制,经济和社会秩序良好。
三驾而楚不能与争:三驾,三次驾车;楚,楚国。指三次驾车出征,楚国无法与之抗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九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文中提到的宋灾和穆姜的去世,反映了古代对天灾和贵族女性去世的重视,这些事件往往被视为国家兴衰的象征。
晋侯与其他诸侯国的结盟和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和军事竞争,这些活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中还提到了古代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如乐喜为司城以为政,反映了古代官员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穆姜的去世和葬礼,反映了古代贵族女性的生活和地位,她们在家族和国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秦景公向楚国请求援军,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合作,这些活动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晋侯归国后考虑如何安抚民众,反映了古代君主对民生的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措施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福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家治理状态,其中政府不禁止民众追求利益,允许自由经济活动,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经济自由的重视。通过货币交换来祈求神灵的保佑,显示了古代社会中宗教信仰与经济活动的紧密结合。用特殊的祭品来招待宾客,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中对宾客的尊重和款待。
不制作新的日常用具,保持节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节俭美德的推崇。车马服饰的供给充足,显示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者一年后返回,国家有了节制,经济和社会秩序良好,这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家治理状态。
最后,三次驾车出征,楚国无法与之抗衡,这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力量的重视。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描绘理想化的国家治理状态,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经济自由、宗教信仰、礼仪文化、节俭美德、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军事力量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