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三年-原文

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

公如晋。

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公至自晋。

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

己未,同盟于鸡泽。

陈侯使袁侨如会。

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

秋,公至自会。

冬,晋荀罃帅师伐许。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

公如晋,始朝也。

夏,盟于长樗。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孟献子曰:“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

晋为郑服故,且欲修吴好,将合诸侯。使士匄告于齐曰:“寡君使匄以岁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以谋不协。请君临之,使匄乞盟。”齐侯欲勿许,而难为不协,乃盟于耏外。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己未,同盟于鸡泽。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

楚子辛为令尹,侵欲于小国。陈成公使袁侨如会求成,晋侯使和组父告于诸侯。

秋,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陈请服也。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张老为中军司马,士富为候奄。

楚司马公子何忌侵陈,陈叛故也。

许灵公事楚,不会于鸡泽。

冬,晋知武子帅师伐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三年-译文

三年的春天,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鲁公前往晋国。

夏季四月壬戌日,鲁公与晋侯在长樗结盟。

鲁公从晋国返回。

六月,鲁公与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国的世子光会面。

己未日,诸侯在鸡泽结盟。

陈侯派袁侨参加会盟。

戊寅日,叔孙豹与诸侯的大夫们以及陈国的袁侨结盟。

秋天,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冬天,晋国的荀罃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三年的春天,楚国的子重攻打吴国,率领精锐部队,攻克了鸠兹,一直打到衡山。他派邓廖率领三百名精锐士兵和三千名普通士兵入侵吴国。吴国人设伏击,俘虏了邓廖。能够逃脱的只有八十名精锐士兵和三百名普通士兵。子重回国后,举行了庆功宴。三天后,吴国人攻打楚国,占领了驾地。驾地是一个富饶的城邑。邓廖也是楚国的杰出将领。君子评论说:“子重在这场战役中,所获得的远不如所失去的。”楚国人因此责备子重。子重因此感到痛苦,最终因心病发作而去世。

鲁公前往晋国,这是鲁公第一次朝见晋侯。

夏天,诸侯在长樗结盟。孟献子作为鲁公的随从,鲁公向晋侯行稽首礼。知武子说:“天子尚在,而您行稽首礼,我们的国君感到惶恐。”孟献子说:“因为我们的国家位于东方边陲,靠近敌国,我们的国君对您寄予厚望,怎敢不行稽首礼?”

晋国为了安抚郑国,并且希望与吴国修好,打算召集诸侯会盟。晋国派士匄前往齐国,说:“我们的国君派我来,因为今年多事,未能预料到不测之事,我们的国君希望与几位兄弟见面,商讨如何解决不和谐的问题。请您前来,让我请求结盟。”齐侯起初不想答应,但又不愿显得不合作,于是在耏外结盟。

祁奚请求退休,晋侯询问谁来接替他的职位。祁奚推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但晋侯准备任命解狐时,解狐去世了。晋侯再次询问,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胜任。”这时羊舌职去世了,晋侯问:“谁可以接替他?”祁奚回答说:“羊舌赤可以。”于是晋侯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副手。君子评论说:“祁奚在这件事上能够举荐贤才。推荐他的仇人,不是为了讨好;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偏袒;推荐自己的下属,不是为了结党。《商书》说:‘不偏不倚,王道宽广。’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得到推荐,祁午得到职位,伯华得到官职,任命一个职位而成就了三件事,这是能够举荐贤才的表现啊!只有贤能的人,才能举荐同类。《诗经》说:‘因为他有贤德,所以才能举荐贤才。’祁奚就是这样的人。”

六月,鲁公与单顷公及其他诸侯会面。己未日,诸侯在鸡泽结盟。晋侯派荀会前往淮上迎接吴国的君主,但吴国的君主没有来。

楚国的子辛担任令尹,对小国表现出侵略的野心。陈成公派袁侨参加会盟,请求和解,晋侯派和组父通知诸侯。

秋天,叔孙豹与诸侯的大夫们以及陈国的袁侨结盟,陈国请求归顺。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纪,魏绛杀了他的仆人。晋侯大怒,对羊舌赤说:“我们召集诸侯是为了荣耀,扬干被杀,这是多么大的耻辱!一定要杀了魏绛,不能放过他!”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避艰难,有罪不逃避刑罚,他会来请罪的,何必下令杀他呢?”

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他交给仆人一封信,准备自刎。士鲂和张老阻止了他。晋侯读了信,信中说:“君主缺乏可用之人,让我担任司马。我听说军队以服从为武,军事以宁死不犯军纪为敬。君主召集诸侯,我怎敢不敬?如果君主的军队不武,执事不敬,那罪过就大了。我害怕因扬干的事而死,无法逃避罪责。我不能训诫部下,以至于动用了斧钺。我的罪过重大,怎敢不服从,以免激怒君主?请让我回去接受司寇的审判。”晋侯赤脚跑出来,说:“我的话是出于亲爱之情。你的讨伐是军礼。我有弟弟,却不能教训他,让他犯下大错,这是我的过错。你不要加重我的过错,我请求你原谅。”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辅佐民众。战后,晋侯与魏绛共进礼仪之餐,任命他为新军的副将。张老担任中军司马,士富担任候奄。

楚国的司马公子何忌入侵陈国,因为陈国背叛了楚国。

许灵公侍奉楚国,没有参加鸡泽的会盟。

冬天,晋国的知武子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三年-注解

楚公子婴齐:楚国公子,名婴齐,楚国贵族,参与伐吴之战。

长樗:地名,春秋时期晋国与鲁国会盟的地点。

鸡泽:地名,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

邓廖:楚国将领,率军侵吴,被吴军击败并俘虏。

子重:楚国将领,名子重,参与伐吴之战,因战败而受到楚国人的责备。

祁奚:晋国大夫,以公正无私著称,推荐人才时不避亲仇。

魏绛:晋国将领,因严格执行军纪而受到晋侯的赞赏。

扬干:晋侯的弟弟,因违反军纪被魏绛处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三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尤其是晋国、楚国、吴国等大国之间的互动。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盟会、战争、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文本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盟会。盟会是当时各国之间维持和平、协调利益的重要手段。文中提到的‘长樗之盟’和‘鸡泽之盟’都是典型的例子。盟会不仅是政治上的联合,也是各国展示实力、争夺霸权的舞台。晋国作为当时的霸主,通过盟会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试图通过盟会调解各国之间的矛盾,如晋国与吴国的修好。

其次,文本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军事冲突。楚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是这段文本的核心内容之一。楚国公子婴齐率军伐吴,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因吴军的反击而损失惨重。楚国将领子重因战败受到责备,甚至因此病逝。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巨大压力。

此外,文本还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智慧与道德观念。晋国大夫祁奚以公正无私著称,他在推荐人才时不避亲仇,体现了‘无偏无党’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在《商书》中有所体现,祁奚的行为被认为是符合‘王道荡荡’的理想。晋国将领魏绛严格执行军纪,即使面对晋侯的弟弟扬干的违法行为,也毫不留情地予以处罚。魏绛的行为得到了晋侯的理解和赞赏,体现了春秋时期对法治和军纪的重视。

最后,文本还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外交策略。晋国通过盟会和军事行动,试图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与吴国、楚国等大国的博弈中寻求平衡。楚国则通过军事扩张和外交手段,试图在诸侯国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这些外交策略的运用,展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智慧、道德观念和历史背景。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襄公-襄公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