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迎叔姬之丧以归。
夫无逆出妻之丧而为之也。
二、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三、公至自会。
四、二月,伯姬归于宋。
五、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
致者,不致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如宋致女,是以我尽之也。不正,故不与内称也。逆者微,故致女详其事,贤伯姬也。
六、晋人来媵。
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七、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八、晋人执郑伯。
九、晋栾书帅师伐郑。
不言战,以郑伯也。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十、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
十一、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人入郓。
其日,莒虽夷狄,犹中国也。大夫溃莒而之楚,是以知其上为事也。恶之,故谨而日之也。
十二、秦人、白狄伐晋。
十三、郑人围许。
十四、城中城。
城中城者,非外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周王正月,杞国的国君来迎接叔姬的丧事,并将她的尸体带回国。
二、鲁国的国君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在蒲地结盟。
三、鲁国的国君从盟会上回来。
四、二月,伯姬回到宋国。
五、夏天,季孙行父前往宋国送亲。
致女,指的是没有亲自送亲。妇女在家中由父亲做主,出嫁后由丈夫做主。季孙行父去宋国送亲,是因为我们完全按照规矩行事。因为不合规矩,所以没有在内文中提及。逆者指的是伯姬的丈夫,微不足道,所以详细记录送亲的事,以彰显伯姬的贤德。
六、晋国人来作为陪嫁。
陪嫁是小事,不值得记载。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因为伯姬没有得到应有的安置,所以详细记录了这件事。
七、秋天,七月丙子日,齐侯在野外去世。
八、晋国人逮捕了郑伯。
九、晋国的栾书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没有提到战争,是因为郑伯的事情。为尊贵的人隐瞒耻辱,为贤明的人隐瞒过错,为亲人隐瞒疾病。
十、冬天,十一月,安葬了齐顷公。
十一、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莒国。庚申日,莒国溃败。楚国人进入了莒国的郓地。
那天,莒国虽然是夷狄,但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夫们从莒国溃败后逃往楚国,因此知道他们的上级在处理事情。他们对此感到厌恶,所以谨慎地记录了这件事。
十二、秦人和白狄攻打晋国。
十三、郑国人包围了许国。
十四、城中的城墙。
城中城墙不是指外来的民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九年-注解
九年:指鲁国国君鲁庄公的第九个年头,即公元前680年。
春:春季,指农历的春季。
王正月:周王朝的历法,以农历的正月为一年之始。
杞伯:杞国国君的称号。
叔姬:鲁国国君的妹妹。
迎:迎接。
出妻之丧:出嫁的妻子的丧事。
公会:鲁国国君与其他诸侯国国君会盟。
晋侯:晋国国君的称号。
齐侯:齐国国君的称号。
宋公:宋国国君的称号。
卫侯:卫国国君的称号。
郑伯:郑国国君的称号。
曹伯:曹国国君的称号。
莒子:莒国国君的称号。
同盟:结盟。
蒲: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公至自会:鲁国国君从会盟的地方回来。
伯姬:鲁国国君的女儿。
宋:宋国。
季孙行父:鲁国的大夫。
致女:送女儿。
尽之:表示完全履行职责。
内称:家内称呼。
逆者微:逆流而动的人微不足道。
详其事:详细地处理这件事情。
贤伯姬:称颂伯姬的贤德。
媵:古代嫁女时随嫁的女子,作为陪嫁。
志:记载。
伯姬之不得其所:伯姬没有得到应有的安置。
齐侯无野卒:齐国的国君在野外去世。
晋人执郑伯:晋国人逮捕了郑国的国君。
晋栾书帅师伐郑:晋国的栾书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不言战:不记载战争。
为尊者讳耻:为了尊贵的人隐瞒耻辱。
为贤者讳过:为了贤德的人隐瞒过错。
为亲者讳疾:为了亲人隐瞒疾病。
葬齐顷公:安葬齐国的顷公。
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莒国。
莒溃:莒国溃败。
郓: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
大夫溃莒而之楚:莒国的大夫溃败后逃往楚国。
谨而日之:谨慎地记载这件事情。
城中城:在城内再建城墙。
外民:城外的百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迎叔姬之丧以归。
此句描述了杞伯前来迎接叔姬的丧事并将其送回。‘九年’表明了时间的跨度,‘春’与‘王正月’体现了周代的历法制度,‘杞伯’与‘叔姬’则是当时贵族的称谓。此句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贵族之间相互往来的礼节。
夫无逆出妻之丧而为之也。
‘夫’字在此处起强调作用,‘无逆’指没有违背常规,‘出妻之丧’则是指妻子去世的丧事。此句强调了对妻子丧事的尊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二、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此句记载了诸侯会盟的情景,‘公会’指鲁国君主召集,‘晋侯’等则是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同盟于蒲’表明了会盟的地点。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和外交关系。
三、公至自会。
‘公’指鲁国君主,‘至’表示到达,‘自会’则是指从会盟的地方回来。此句简洁地记录了君主的活动,体现了古代文献对于重要事件的记载方式。
四、二月,伯姬归于宋。
‘二月’是时间记录,‘伯姬’是女性贵族的称谓,‘归于宋’则是指她回到了宋国。此句反映了古代女性婚姻的安排,以及贵族之间的联姻关系。
五、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
‘夏’是季节,‘季孙行父’是鲁国的一个贵族,‘如宋’表示前往宋国,‘致女’则是送女儿过去。此句中的‘致者,不致者也’是对‘致女’一词的解释,表明了送女儿过去的行为是符合礼仪的。
六、晋人来媵。
‘晋人’指晋国的使者,‘来媵’表示前来送媵。‘媵’在古代是指陪嫁的女子,此句反映了古代婚姻中的陪嫁习俗。
七、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秋’是季节,‘七月’是具体日期,‘丙子’是干支纪日,‘齐侯’是齐国的君主,‘无野卒’表示君主在野外去世。此句记录了君主去世的事件,体现了古代文献对于重要事件的记载。
八、晋人执郑伯。
‘晋人’指晋国的使者,‘执’表示捉拿,‘郑伯’是郑国的君主。此句描述了晋国捉拿郑国君主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九、晋栾书帅师伐郑。
‘晋栾书’是晋国的一个将领,‘帅师’表示率领军队,‘伐郑’则是指攻打郑国。此句中的‘不言战’是对战争的隐晦描述,体现了古代文献对于战争的记录方式。
十、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
‘冬’是季节,‘十有一月’是具体日期,‘葬’表示安葬,‘齐顷公’是齐国的君主。此句记录了君主安葬的事件,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
十一、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人入郓。
‘楚公子婴齐’是楚国的一个将领,‘帅师’表示率领军队,‘伐莒’则是指攻打莒国。‘莒溃’表示莒国溃败,‘楚人入郓’则是指楚军进入郓地。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十二、秦人、白狄伐晋。
‘秦人’和‘白狄’分别是秦国和北方狄族的人,‘伐晋’表示攻打晋国。此句描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
十三、郑人围许。
‘郑人’指郑国的人,‘围许’表示包围许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十四、城中城。
‘城中城’指的是在城内再修筑城墙,‘非外民也’表示不是对外来居民的防御。此句反映了古代城市防御的加强,以及对于城池安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