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
二、辛亥,葬卫穆公。
三、二月,公至自伐郑。
四、甲子,新宫灾,三日哭。
新宫者,祢宫也。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迫近不敢称谥,恭也。其辞恭且哀,以成公为无讥矣。
五、乙亥,葬宋文公。
六、夏,公如晋。
七、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
八、公至自晋。
九、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
十、大雩。
十一、晋郄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
十二、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
十三、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十四、丙午,及荀庚盟。
十五、丁未,及孙良夫盟。
其日,公也。来聘而求盟,不言及之者,以国与之也。不言其人,亦以国与之也。不言求,两欲之也。
十六、郑伐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三年-译文
一、在第三年春天,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一起出兵攻打郑国。
二、在辛亥这一天,卫国国君穆公被安葬。
三、二月,鲁国国君从攻打郑国的战役中归来。
四、在甲子这一天,新宫发生了火灾,连续三天都有人哭泣。新宫是指祢宫,连续三天哭泣表示哀悼。这种哀悼是按照礼制来的。因为国君去世不久,所以不敢直接称呼谥号,这是出于尊敬。这种表达既恭敬又哀伤,以此来表示对国君的赞美,使得公的功绩无可非议。
五、在乙亥这一天,宋国的国君文公被安葬。
六、夏天,鲁国国君前往晋国。
七、郑国的公子去疾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八、鲁国国君从晋国返回。
九、秋天,鲁国的叔孙侨如率领军队围攻棘城。
十、发生了大旱。
十一、晋国的郄克和卫国的孙良夫一起攻打廧咎如。
十二、冬天,十一月,晋国的国君派荀庚来鲁国访问。
十三、卫国的国君派孙良夫来鲁国访问。
十四、在丙午这一天,与荀庚签订了盟约。
十五、在丁未这一天,与孙良夫签订了盟约。那一天,是国君亲自参与签订的。他们来访问时请求签订盟约,但是没有直接提到他们个人,这也是把国家作为主体来看待。没有明确提到‘请求’,是因为双方都希望签订盟约。
十六、郑国攻打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三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历法中的正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中国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因此称为‘王正月’。
公会:指诸侯会盟,诸侯之间举行的政治联盟或军事联合行动。
晋侯:晋国的国君,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宋公:宋国的国君,宋国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卫侯:卫国的国君,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曹伯:曹国的国君,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伐郑:攻打郑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中等国家。
辛亥: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即农历的正月初一。
葬:指安葬,即将死者安放在墓穴中。
卫穆公:卫国的国君,‘穆’是谥号,表示其德行。
公至自伐郑:国君从伐郑的战役中归来。
新宫:指新建造的宫殿,‘新宫’在此指代已故国君的宫殿。
祢宫:古代对已故国君居所的称呼,‘祢’是对已故国君的尊称。
三日哭:指葬礼中的哀悼活动,通常在葬礼后的第三天进行。
哀:悲伤,指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礼:指礼制,即古代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
谥:古代对已故国君、大臣等给予的尊称,通常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恭:尊敬,指对逝者的尊敬态度。
公:指鲁国的国君,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来聘:前来访问,‘聘’指古代的一种外交访问形式。
晋郄克:晋国的大夫,郄克是晋国的重要人物。
卫孙良夫:卫国的大夫,孙良夫是卫国的重要人物。
伐廧咎如:攻打廧咎如,廧咎如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晋侯使荀庚来聘:晋国的国君派遣荀庚前来访问。
卫侯使孙良夫来聘:卫国的国君派遣孙良夫前来访问。
丙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
丁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
盟:结盟,指双方或多方在特定条件下达成协议。
求盟:请求结盟,表示愿意与对方建立友好关系。
郑伐许:郑国攻打许国,许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
此句为《春秋》记事之始,‘三年’指鲁国第三年,‘春’为春季,‘王正月’表明这是周王朝的历法所定的正月。‘公会’指鲁国国君召集诸侯会盟,‘晋侯’、‘宋公’、‘卫侯’、‘曹伯’分别是晋国、宋国、卫国、曹国的国君。‘伐郑’则表明此次会盟的目的在于联合攻打郑国。此句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与军事冲突,以及周王朝对诸侯国的控制与影响力。
二、辛亥,葬卫穆公。
‘辛亥’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葬’指举行葬礼。此句记载了卫穆公的葬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对逝去君王的尊重。‘葬’字的使用,也体现了《春秋》记事中对君王去世的严肃态度。
三、二月,公至自伐郑。
‘二月’指鲁国二月,‘公’指鲁国国君。此句说明鲁国国君从伐郑的战役中归来。‘至’字表明其归来,‘自’字则强调其行动的主动性。此句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频繁以及国君亲自参与军事行动的惯例。
四、甲子,新宫灾,三日哭。新宫者,祢宫也。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迫近不敢称谥,恭也。其辞恭且哀,以成公为无讥矣。
此段文字详细记载了新宫发生火灾,以及鲁国国君的哀悼行为。‘甲子’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新宫’指新建的宫殿,‘祢宫’则是对已故君王的祭祀场所。‘三日哭’表示哀悼三天,‘礼’字表明这是按照礼仪进行的。‘迫近不敢称谥’说明在哀悼期间,由于国君去世不久,不敢提及其谥号,以示尊重。‘其辞恭且哀’则是对鲁国国君哀悼行为的评价,认为其既恭敬又哀戚,符合礼仪。
五、乙亥,葬宋文公。
与第二句类似,此句记载了宋国国君宋文公的葬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王去世的重视。
六、夏,公如晋。
‘夏’指夏季,‘公’指鲁国国君。此句说明鲁国国君前往晋国,可能是进行政治访问或参与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七、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
‘郑公子去疾’指郑国的公子去疾,‘帅师’指率领军队。此句记载了郑国公子去疾率领军队攻打许国,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
八、公至自晋。
与第三句类似,此句说明鲁国国君从晋国归来。
九、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
‘秋’指秋季,‘叔孙侨如’指鲁国的一位将领,‘围棘’指包围棘城。此句记载了鲁国将领叔孙侨如率军围攻棘城,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
十、大雩。
‘大雩’指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于祈求雨水。此句说明鲁国举行了大雩仪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十一、晋郄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
‘晋郄克’、‘卫孙良夫’分别是晋国和卫国的将领,‘伐廧咎如’指攻打廧咎如国。此句记载了晋国和卫国联合攻打廧咎如国的战争,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
十二、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
‘冬’指冬季,‘十有一月’指冬季的第十一个月。此句说明晋国国君派遣荀庚前来鲁国进行访问,‘聘’字表明这是一种外交行为。
十三、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与第十二句类似,此句说明卫国国君派遣孙良夫前来鲁国进行访问。
十四、丙午,及荀庚盟。
‘丙午’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及’指与某人会盟。此句说明鲁国国君与晋国使者荀庚会盟,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十五、丁未,及孙良夫盟。
与第十四句类似,此句说明鲁国国君与卫国使者孙良夫会盟。
十六、郑伐许。
此句记载了郑国攻打许国的战争,与第七句类似,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