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七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

鼷鼠又食郊牛角,乃免牛。

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

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

又,有继之辞也。

其,缓辞也。

曰,亡乎人矣,非人之所能也,所以免有司之过也。

乃,亡乎人之辞也。

免牲者,为之缁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

免牛亦然。

免牲不日不郊,免牛亦然。

二、吴伐郯。

三、夏,五月,曹伯来朝。

四、不郊,犹三望。

五、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六、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

七、公至自会。

八、吴入州来。

九、冬,大雩。

雩不月而时,非之也。

冬无为雩也。

十、卫孙林父出奔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七年-译文

一、在周平王七年春天,正月的时候,一只鼷鼠吃了郊祭用的牛角,于是改用其他牛进行卜卦。鼷鼠又吃了郊祭用的牛角,于是便免去了牛的牺牲。没有记载具体日期,是因为情况紧急,是官吏们处理得不当。郊祭用的牛,每天都要检查角是否有损伤,检查到极限了,说明预防灾害的措施还不够完善。另外,这也暗示着还有后续的事情发生。‘其’这个词,是表示缓和的语气,意思是‘已经没有了’,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这是为了免除官吏们的过错。‘乃’这个词,也是表示已经没有了的意思。免除了牺牲的牛,官员们会穿上黑色的衣服和红色的裙子,负责将牛送到南郊。免除牛的牺牲和免除其他牲畜的牺牲一样,都不记录日期,也不进行郊祭。

二、吴国攻打郯国。

三、夏天,五月,曹国的国君来朝见。

四、没有进行郊祭,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望月仪式。

五、秋天,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六、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联合起来救援郑国。八月戊辰日,在马陵举行同盟。

七、鲁国的国君从会盟的地方回来了。

八、吴国攻入了州来。

九、冬天,举行了祈雨的仪式。祈雨没有按照月份进行,这是不合适的。冬天本来就不应该举行祈雨仪式。

十、卫国的孙林父逃亡到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七年-注解

鼷鼠:鼷鼠指的是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在这里用来比喻不吉利的预兆。古代认为鼷鼠食牛角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将有灾祸发生。

郊牛:郊牛是指用于祭祀的牛,通常在郊外进行祭祀活动时使用。这里的郊牛被鼷鼠食角,意味着祭祀活动出现了问题。

改卜牛:改卜牛指的是重新选择一头牛进行祭祀,以避免不吉利的预兆。

不言日:不言日意味着没有记载具体的日期,这通常是因为情况紧急,需要迅速处理。

急辞也:急辞也表示这是紧急的言辞,意味着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

过有司也:过有司也表示这是对负责祭祀的官员的指责,认为他们没有妥善处理祭祀事宜。

展道尽矣:展道尽矣指的是祭祀的仪式已经全部完成,但仍然出现了问题,说明祭祀的准备不够充分。

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表示准备应对灾祸的方法不够完善。

有继之辞也:有继之辞也表示有后续的处理措施。

其:其在这里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情况。

缓辞也:缓辞也表示这是一种缓和的言辞,意味着事情并非无法解决。

曰:曰是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表示说。

亡乎人矣:亡乎人矣表示这是无法由人来解决的问题。

非人之所能也:非人之所能也表示这是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事情。

所以免有司之过也:所以免有司之过也表示这是为了免除官员的过错。

乃:乃在这里是副词,表示结果或结论。

免牲者:免牲者指的是被免除祭祀的牲畜。

为之缁衣纁裳:为之缁衣纁裳表示为免牲者穿上黑色的衣服和红色的裙子,这是一种特殊的服饰。

有司玄端:有司玄端指的是官员们穿着黑色的礼服。

奉送至于南郊:奉送至于南郊表示将免牲者送到南郊。

免牛亦然:免牛亦然表示免除牛的祭祀也是同样的处理方式。

不郊,犹三望:不郊,犹三望表示虽然没有进行郊祭,但仍然进行了三次望祭(对天、地、祖先的祭祀)。

楚公子婴齐:楚公子婴齐指的是楚国的公子,名字叫婴齐。

帅师伐郑:帅师伐郑表示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表示鲁国的君主会合晋、齐、宋、卫、曹、莒、邾、杞等国的君主共同救援郑国。

同盟于马陵:同盟于马陵表示在马陵结盟。

公至自会:公至自会表示君主从会盟的地方返回。

吴入州来:吴入州来表示吴国入侵州来。

大雩:大雩是指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

雩不月而时:雩不月而时表示雩祭没有按照常规的月份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

非之也:非之也表示这是不被认可的。

冬无为雩也:冬无为雩也表示在冬天不应该进行雩祭。

卫孙林父出奔晋:卫孙林父出奔晋表示卫国的孙林父逃离到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七年-评注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郊牛角,乃免牛。

此段古文描述了周朝时期的一次郊祭活动。‘鼷鼠食郊牛角’意味着不祥之兆,鼷鼠食牛角象征着国家的不安和灾害。‘改卜牛’表明祭祀活动因不祥之兆而改变,卜问新的牺牲品。‘乃免牛’则是因为再次发生不祥之事,最终决定免除牛的牺牲。‘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表明这一决策是紧急的,因为超过了规定的期限,责任归于主管祭祀的官员。‘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说明郊祭中的牛角受损,象征着准备灾荒的措施不完善。‘又,有继之辞也。其,缓辞也。曰,亡乎人矣,非人之所能也,所以免有司之过也。乃,亡乎人之辞也’中的‘继之辞’和‘缓辞’是对决策过程的描述,表明决策经过深思熟虑,避免了直接指责官员。‘免牲者,为之缁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说明了免除牺牲品的仪式和官员的着装,强调了仪式的庄重和严肃。

‘免牲不日不郊,免牛亦然’指出即使免除牺牲品,也不进行郊祭,这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尊重和对不祥之兆的敬畏。

‘吴伐郯’简短地记录了吴国对郯国的侵略行为,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纷争和战争。

‘夏,五月,曹伯来朝’描述了曹国国君在夏季五月来朝见周王的情景,这是对当时朝贡制度的记录。

‘不郊,犹三望’说明了即使不进行郊祭,也要进行三次望月,这体现了对天文现象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记录了楚国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郑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描述了周王与其他诸侯国共同出兵救援郑国的联盟,以及盟约的签订地点和时间,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政治联盟和军事合作。

‘公至自会’表明周王从会盟的地点返回,是对国家领导人行动的记录。

‘吴入州来’记录了吴国进入州来的事件,可能是一次军事行动或外交活动。

‘冬,大雩’描述了冬天举行的大雩祭,雩祭是为了祈求雨水,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天气的依赖。

‘雩不月而时,非之也。冬无为雩也’指出雩祭不是在特定的月份举行,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举行,冬天不举行雩祭,反映了古代对祭祀活动的合理安排和对季节变化的尊重。

‘卫孙林父出奔晋’记录了卫国的孙林父逃离到晋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交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0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