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复同会也。
二、夏,夫人姜氏如齐。
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礼也。
三、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
四、郑人侵宋。
五、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在鄄地会面。这是他们再次共同会面。
二、夏天,夫人姜氏前往齐国。女子出嫁后不应该越过国境,越过国境是不合礼节的。
三、秋天,宋国人、齐国人、邾国人攻打郳国。
四、郑国人侵犯宋国。
五、冬天,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五年-注解
齐侯:齐国的国君,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宋公:宋国的国君,宋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陈侯:陈国的国君,陈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卫侯:卫国的国君,卫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郑伯:郑国的国君,郑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会于鄄:诸侯国之间举行会盟,鄄是会盟的地点,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复同会也:再次举行相同的会盟,表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夫人姜氏:指某位国君的妻子,姜氏是姓氏。
如齐:到齐国去。
妇人既嫁不踰竟:已婚的妇女不应越过国境,这是古代礼制的规定。
踰竟:越过国境。
非礼也:不符合礼制。
宋人、齐人、邾人:宋国、齐国、邾国的百姓或军队。
伐郳:攻打郳国,郳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郑人侵宋:郑国的百姓或军队入侵宋国。
冬,十月:冬天,第十个月,即农历的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此句描述了鲁国十五年的春天,齐国的国君与宋国的国公、陈国的国侯、卫国的国侯以及郑国的国伯在鄄地举行会盟。‘十有五年’是对时间的记载,‘春’字点明了会盟的时间背景。‘齐侯’等称谓表明了与会者的身份地位,‘会于鄄’则指明了会盟的地点。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会盟来维持关系、协调利益的政治现实,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尊重、遵循礼制的文化传统。
复同会也。
‘复同会也’是对上句的补充说明,意味着这次会盟并非第一次,而是重复举行。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会盟的频繁性,以及通过会盟来巩固关系、协调利益的必要性。
二、夏,夫人姜氏如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夫人姜氏前往齐国。‘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夫人姜氏’则指明了人物身份。‘如齐’则说明了她前往的目的地。在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是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夫人姜氏的出行可能涉及政治联姻或外交使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
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礼也。
这句话是对夫人姜氏出行的道德评价。‘妇人既嫁不踰竟’是指已婚妇女不应跨越国界,‘踰竟非礼也’则是对跨越国界行为的道德谴责。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婚姻、家庭和女性行为的规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三、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
此句描述了秋天,宋国、齐国和邾国联合攻打郳国。‘秋’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宋人、齐人、邾人’指明了参与攻伐的国家,‘伐郳’则说明了事件的性质。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现实,以及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资源而进行的军事冲突。
四、郑人侵宋。
此句记载了郑国侵犯宋国。‘郑人’指明了侵犯者的身份,‘侵宋’则说明了事件的性质。这段历史记载进一步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现实,以及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五、冬,十月。
此句是对时间的记载,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冬季的十月。这段历史记载以时间顺序排列,反映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