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九年-原文
一、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二、夏,四月。
三、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
何以见其辟要盟也?媵,礼之轻者也。
盟,国之重也,以轻事遂乎国重无说。
其曰陈人之妇,略之也。
其不日,数渝,恶之也。
四、夫人姜氏如莒。
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正也。
五、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其曰鄙,远之也。
其远之何也?不以难迩我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九年-译文
一、十九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二、夏天,四月。
三、秋天,公子结在鄄地安排了陈国妇女的陪嫁,随后又与齐侯、宋公结盟。陪嫁是一件小事,不值得记载。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是为了批评那种草率的盟约。怎么看出这是批评草率的盟约呢?因为陪嫁是礼仪中比较不重要的部分,而盟约是国家大事,用小事去促成国家大事是没有道理的。这里说‘陈国妇女’,是对这件事的轻描淡写。没有具体日期,是因为多次更改,表示对这种做法的不满。
四、夫人姜氏前往莒国。
五、冬天,齐国人、宋国人、陈国人攻打我国的西部边境。
(这里说‘边境’,是为了表示距离的远。为什么要表示距离的远呢?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因为我国离他们近才来攻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九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首,此处指周王即位或改元后的第一个正月。
夏四月:夏历的四月,即农历的四月份。
公子结:公子结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公子。
媵:古代婚礼中,陪嫁的女子,常指陪嫁的年轻女子。
陈人之妇:陈国人的妻子,此处指陈国的女子。
鄄: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鄄城县。
齐侯:齐国的国君,侯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宋公:宋国的国君,公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盟:古代国家或个人之间签订的盟约,表示共同遵守的承诺。
夫人姜氏:夫人姜氏是某位国君的妻子,姜氏是她的姓氏。
莒:莒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莒县。
竟:竟在此处指边界,即国境。
鄙:鄙指边境,此处指国家边境的地方。
渝:渝在此处指改变,渝数即多次改变。
恶:恶表示讨厌、憎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九年-评注
一、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九年’指鲁国历史的第十九年,‘春’表示季节,‘王正月’则表明这是周王朝的历法所规定的正月。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纪年方式和时间观念,同时也为后文的叙事提供了时间背景。‘王正月’一词还暗示了鲁国与周王朝的紧密关系,表明鲁国遵循周王朝的历法,是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
二、夏,四月。
这句话继续描述时间,‘夏’和‘四月’分别表示季节和月份。这种连续的时间描述方式,使得历史事件的脉络更加清晰,便于读者把握整个事件的进程。
三、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何以见其辟要盟也?媵,礼之轻者也。盟,国之重也,以轻事遂乎国重无说。其曰陈人之妇,略之也。其不日,数渝,恶之也。
这段文字涉及了鲁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古代礼仪的解读。‘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描述了鲁国公子结与陈国女子媵的婚姻关系,‘媵’在这里指的是陪嫁的女子。‘辟要盟’则是指避开重要的盟约而进行的小型盟誓。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媵’和‘盟’的重要性,揭示了当时礼仪观念的变化,以及鲁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的策略。‘不日,数渝,恶之也’表达了对于这种轻视盟约的行为的不满。
四、夫人姜氏如莒。
这句话讲述了鲁国夫人姜氏前往莒国的故事。‘夫人’是古代对诸侯国妻子的尊称,‘如莒’则表明她前往莒国。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贵族女性的社会地位。
五、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这句话描述了齐、宋、陈三国联合进攻鲁国西部边境的情况。‘鄙’在这里指的是边境地区,‘伐’则表示进攻。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也揭示了鲁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
其曰鄙,远之也。其远之何也?不以难迩我国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将‘鄙’称为‘远之’。‘远之’在这里并不是指地理上的距离,而是指心理上的距离,即通过这种称呼来弱化对边境地区的重视。‘不以难迩我国也’则表明,这种称呼并非因为边境地区难以防守,而是出于某种政治或战略的考虑。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和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