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七年-原文
一、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
人者,众辞也。以人执,与之辞也。
郑詹,郑之卑者也。
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其逃来志之也。
逃来则何志焉?将有其末,不得不录其本也。
郑詹,郑之佞人也。
二、夏,齐人歼于遂。
歼者,尽也。
然则何为不言遂人尽齐人也?无遂之辞也。
无遂则何为言遂?其犹存遂也。
存遂奈何?曰齐人灭遂,使人戍之。
遂之因氏饮戍者酒而杀之,齐人歼焉。
此谓狎敌也。
三、秋,郑詹自齐逃来。
逃义曰逃。
四、冬,多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七年-译文
十七年春天,齐国人抓捕了郑国的一个叫詹的人。
‘人’在这里是指众多的人。用‘人’来抓捕,就是用众人的名义。郑詹是郑国地位低下的人。地位低下的人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他的志向是什么呢?因为他逃离了本国而来,所以这里记载了他的逃离。
逃离了又有什么志向呢?将要记载他的结局,不得不先记录他的起始。郑詹是郑国的一个善于谄媚的人。
夏天,齐军在遂地被打败。
‘歼’在这里的意思是全部消灭。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说是遂国人全部是齐国人呢?因为没有‘遂’这个字眼。没有‘遂’这个字眼,为什么还要提到‘遂’呢?这是因为还保留着‘遂’的存在。保留‘遂’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是齐国人灭掉了遂国,然后派人去守卫。遂国人趁机请守卫喝酒,然后杀死了他们,齐军因此被全歼。这被称为亲近敌人。
秋天,郑詹从齐国逃回来了。
‘逃’的意思就是逃跑。
冬天,麋鹿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七年-注解
十有七年:指公元前某年,‘有’是‘又’的意思,表示时间的延续,‘十有七年’即十七年。
春: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
齐人:齐国的居民,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执:捉拿,抓捕。
郑詹:郑国的一个名叫詹的人,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人者,众辞也:人,在这里指代众多的人,众辞即众人的言语或行为。
以人执,与之辞也:用人的名义来抓捕,即以众人的名义来抓捕。
郑詹,郑之卑者也:郑詹是郑国地位较低的人。
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地位低的人通常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他的志向是什么?
以其逃来志之也:因为他逃离了来投奔我们,所以我们记录了他的行为。
逃来则何志焉:逃离然后又回来,他的志向是什么?
将有其末,不得不录其本也:他可能会有不好的结局,所以我们不得不记录他的初衷。
郑詹,郑之佞人也:郑詹是郑国的一个佞人,佞人指善于谄媚的人。
夏: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
歼:消灭,全部击败。
遂:遂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歼者,尽也:歼的意思是全部消灭。
无遂之辞也:没有提及遂国人的原因。
无遂则何为言遂:没有提及遂国人,为什么还要提到遂?
其犹存遂也:似乎是还有遂国的存在。
存遂奈何:如何保持遂国的存在?
曰齐人灭遂,使人戍之:说齐国人灭掉了遂国,并派人去守卫。
遂之因氏饮戍者酒而杀之,齐人歼焉:遂国人趁机请守卫的人喝酒,然后将他杀死,齐国人因此被消灭。
此谓狎敌也:这就是亲近敌人。
逃义曰逃:逃的含义就是逃跑。
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多麋:麋是一种野生动物,这里指麋的数量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七年-评注
一、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
这段文字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七年’指的是十七年,即周景王十七年。‘春’字表明了季节,春天的到来往往象征着生机与变化。‘齐人执郑詹’这一事件是本段的核心,‘执’字意味着捉拿,齐人捉拿了郑国的詹某,为后续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人者,众辞也。以人执,与之辞也。
‘人’在这里并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泛指众人。‘众辞’则是指众人的言语。‘以人执’意味着用人的名义进行捉拿,‘与之辞’则是指通过言语来解释这一行为。这里的‘与之辞’暗示了捉拿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或外交原因。
郑詹,郑之卑者也。
‘郑詹’是郑国的一个低级官员,‘卑者’一词表明了他的地位低下。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不具备太大的影响力,但在这里,郑詹却成为了故事的关键人物。
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其逃来志之也。
‘卑者不志’意味着地位低下的人通常没有远大的志向。然而,‘此其志何也’则提出了疑问,郑詹的志向究竟是什么?‘以其逃来志之也’揭示了答案,郑詹之所以逃离,是因为他有某种志向,而这种志向是通过逃离来表达的。
逃来则何志焉?将有其末,不得不录其本也。
‘逃来’指的是逃离,‘何志焉’则是在问逃离的目的是什么。‘将有其末’意味着逃离可能只是手段,‘不得不录其本也’则是指必须记录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这里暗示了郑詹逃离的深层原因可能并不简单。
郑詹,郑之佞人也。
‘佞人’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善于谄媚的人,这里用来形容郑詹,意味着他可能是一个善于奉承、善于利用他人的人。
二、夏,齐人歼于遂。
‘夏’字再次点明了时间,‘齐人歼于遂’则是指齐人在遂地遭遇了歼灭。‘歼’意为消灭,‘遂’是一个地名。这一事件表明了齐人在夏天的遭遇,为后续的叙述提供了背景。
歼者,尽也。然则何为不言遂人尽齐人也?无遂之辞也。
‘歼’字的本义是消灭,‘尽’则是指完全。‘遂人尽齐人也’本应是指遂地的人全部被齐人消灭,但这里却使用了‘无遂之辞’的说法,意味着没有提及遂地人的情况。这种表述方式可能是在暗示齐人的行为背后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无遂则何为言遂?其犹存遂也。
‘无遂’指的是没有提及遂地人,‘其犹存遂也’则是指尽管没有提及,但似乎仍然存在遂地人的因素。这里的‘犹’字表达了某种不确定性和保留的态度。
存遂奈何?曰齐人灭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饮戍者酒而杀之,齐人歼焉。
‘存遂奈何’是在问如何处理遂地的情况。接下来的叙述揭示了答案:齐人灭掉了遂地,并派兵驻守。然而,遂地的人因为氏族的仇恨,用酒灌醉了驻守的齐人并将其杀害,导致齐人遭到了歼灭。这一事件被称为‘狎敌’,意味着齐人轻视了敌人,最终导致了失败。
此谓狎敌也。
‘狎敌’一词在这里指的是轻视敌人,这里用来总结齐人在遂地的失败。
三、秋,郑詹自齐逃来。
‘秋’字再次点明了时间,‘郑詹自齐逃来’则是指郑詹从齐国逃回到郑国。这一事件与第一段中郑詹逃离的情节相呼应,为故事的完整性提供了补充。
逃义曰逃。
‘逃’字在这里被单独提出,可能是在强调逃离这一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四、冬,多麋。
‘冬’字再次点明了时间,‘多麋’则是指冬天麋鹿的数量增多。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可能是在为下一年的故事情节做铺垫,或者是在暗示某种寓意,例如自然界的循环往复,生命的延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