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二、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内事不言战,举其大者。其日,成败之也,宋万之获也。
三、秋,宋大水。
外灾不书,此何以书?王者之后也。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四、冬,王姬归于齐。
其志,过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一年-译文
一、在十一年春天,王在正月。
二、夏天,五月,戊寅日,国君在鄑地打败了宋国的军队。内部的事情不记载战争,只记载重要的事情。这一天,记载了胜败的情况,以及宋万被俘的事情。
三、秋天,宋国发生大洪水。
外部的灾害不记载,为什么这里要记载?因为这是王的后代。如果高地上发生水灾,就称为大水。
四、冬天,王的女儿嫁给了齐国。
她的心意,超出了我的期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周历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660年。
春:春季,古代中国的农历四季之一,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王,指周王;正月,指一年的第一个月。这里指的是周王在正月发布的命令或举行的活动。
夏:夏季,古代中国的农历四季之一,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农历五月份。
戊寅: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戊代表天干中的第五位,寅代表地支中的第一位,这里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日期。
公:指鲁国的国君,此处可能是指鲁庄公。
败宋师于鄑:打败了宋国的军队,在鄑地(今河南省新郑市)。
内事不言战:内部事务不记载战争之事。
举其大者:只记载重要的事情。
其日:那一天。
成败之也:标志着战争的胜负。
宋万之获也:宋万被俘获。
秋:秋季,古代中国的农历四季之一,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宋大水:宋国发生大水灾。
外灾不书:外部的灾害不记载。
此何以书:为什么还要记载?
王者之后也:因为宋国是王的后代,有特殊的地位。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高地和低地都有水灾时称为大水。
冬:冬季,古代中国的农历四季之一,通常指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王姬归于齐:周王的女儿嫁到齐国。
其志:其,指代王姬;志,意愿或目的。
过我也:超过了我,可能是指王姬的婚姻安排超出了原本的预期或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一年’即周宣王十一年,‘春’字表明季节,‘王正月’则指周王朝的历法。此句简洁明了,为全文奠定了时间背景,体现了古文对时间精确性的重视。
二、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此句记录了历史事件,‘夏’字表明季节,‘五月’和‘戊寅’则是具体的日期,‘公败宋师于鄑’则是事件本身。‘公’指周宣王,‘宋师’指宋国的军队,‘败’字表明了战争的结果。此句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通过‘败’字传达了战争的残酷。
内事不言战,举其大者。其日,成败之也,宋万之获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记录这场战争。‘内事不言战’表明在周朝,战争属于国家大事,不宜过多渲染。‘举其大者’则表示只记录重要事件。‘其日’指的是战争发生的日期,‘成败之也’说明了战争的胜负,‘宋万之获也’则指宋国将领宋万被俘,这是战争的重要结果。
三、秋,宋大水。
此句记录了自然灾害,‘秋’字表明季节,‘宋大水’则指宋国发生的大规模水灾。‘外灾不书’表明在周朝,自然灾害通常不详细记载,但‘此何以书’提出了疑问。‘王者之后也’解释了原因,即宋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因此其灾异被视为国家大事,需要记录。
四、冬,王姬归于齐。
此句记录了人事变动,‘冬’字表明季节,‘王姬归于齐’则指周王的女儿嫁给了齐国的国君。‘其志,过我也’是对这一事件的评价,‘过我也’可能意味着这一事件对周王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或者是对周王的一种肯定。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古人对历史事实的重视。同时,通过对事件的记录和评价,反映了古人对国家、社会和道德的关注。古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