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次,止也。俟,待也。
二、甲午,治兵。
出曰治兵,习战也。入曰振旅,习战也。治兵而陈蔡不至矣。兵事以严终,故曰善陈者不战,此之谓也。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三、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其曰降于齐师何?不使齐师加威于郕也。
四、秋,师还。
还者,事未毕也,遁也。
五、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弒其君诸儿。
大夫弒其君,以国氏者,嫌也,弒而代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八年-译文
一、在第八年春天,鲁国的国君在正月里,军队驻扎在郎地,等待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次,表示驻扎;俟,表示等待。
二、在甲午这一天,进行军事训练。
出去时说是训练军队,实际上是为了熟悉战斗;回来时说是整顿军队,实际上也是为了熟悉战斗。如果军队进行了训练,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就不会来了。军事行动要以严格的态度结束,所以说擅长布阵的人不发动战争,这就是这个意思。擅长治理国家的人不需要动用军队,擅长指挥军队的人不需要布阵,擅长布阵的人不发动战争,擅长战斗的人不会战死,擅长战死的人不会灭亡。
三、在夏天,鲁国的军队和齐国的军队一起围攻郕国,郕国向齐国的军队投降。
为什么说是向齐国的军队投降呢?是为了不让齐国的军队对郕国施加压力。
四、在秋天,鲁国的军队返回。
返回,表示事情还没有完成,是逃避的意思。
五、在冬天,十一月初三,齐国的无知大夫杀害了他的国君诸儿。
大夫杀害国君,如果是用国君的姓氏来称呼凶手,那是因为有嫌疑,杀害国君后自己取而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八年-注解
次:驻扎,停留。古代军队行军时,临时驻扎休息的地方。
俟:等待,等候。
治兵:整饬军队,进行军事训练。
振旅:整顿军队,恢复军队的秩序和士气。
陈蔡:陈国和蔡国,古代国家名。
甲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此处指具体的某一天。
师:军队,军队的统称。
郕:古代国家名,此处指郕国。
降:投降,表示屈服。
齐师:齐国的军队。
大夫:古代的官职,位低于诸侯,高于士。
诸儿:齐国的国君名。
嫌:嫌疑,这里指有嫌疑的行为。
弒:杀害君主或尊长,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国氏:以国为姓氏,指以国为氏族。
遁:逃跑,逃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
此句描述了周王八年春季,周王率领的军队驻扎在郎地,等待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到来。‘次’在此处意为驻扎,‘俟’意为等待。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即通过等待来寻求有利的战机,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者对敌情的谨慎态度。
二、甲午,治兵。
‘甲午’为干支纪日,‘治兵’意为整饬军队,进行军事训练。这句话说明在甲午这一天,军队进行了军事训练。‘出曰治兵,习战也。入曰振旅,习战也。’表明无论是外出训练还是归营休整,都是为了提高战斗力。‘治兵而陈蔡不至矣。’说明经过训练,陈国和蔡国并未如期而至,这也体现了周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兵事以严终,故曰善陈者不战,此之谓也。’强调了军队的严谨态度,以及善于布阵的将领无需战斗就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三、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此句描述了夏季,周军与齐军共同围攻郕国,郕国最终向齐军投降。‘其曰降于齐师何?不使齐师加威于郕也。’说明周军之所以让郕国向齐军投降,是为了避免齐军对郕国施加压力,这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政治策略。
四、秋,师还。
‘秋’指秋季,‘师还’意为军队返回。‘还者,事未毕也,遁也。’说明军队撤退是因为任务尚未完成,或者是因为战略撤退。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调整战术的策略。
五、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弒其君诸儿。
此句描述了冬季,十一月的癸未日,齐国的无知大夫弑杀了齐国的国君诸儿。‘大夫弒其君,以国氏者,嫌也,弒而代之也。’说明了无知大夫弑君的行为是篡位,他通过弑君来取代君位。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