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六年-原文
一、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二、夏,公至自伐戎。
三、曹杀其大夫。
言大夫而不称名姓,无命大夫也。
无命大夫而曰大夫,贤也,为曹羁,崇也。
四、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五、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六年-译文
第一年,二十六年,春天,国君(鲁僖公)出兵攻打戎人。
第二年,夏天,国君从攻打戎人的战场上回来。
曹国杀死了他们的一个大夫。提到大夫但不提名字和姓氏,说明不是特别提及这位大夫。不特别提及大夫却称他为大夫,是对他的尊敬,这是因为提到了曹羁,所以对他的地位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秋天,国君与宋国人、齐国人一起攻打徐国。
冬天,十二月初一,癸亥日,发生了日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六年-注解
二十有六年:表示年份,’有’在这里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数字的一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用于连接两个数字,表示两者相加。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之间,通常在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公:古代对君主的尊称,这里指的是某位君主。
伐戎:伐,意为征伐;戎,指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的是对戎族的征伐。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指立夏至立秋之间,通常在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至:到达,这里指君主从征伐戎的地方返回。
曹:指一个姓氏,这里指的是曹国。
杀:杀害。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曹国。
大夫:古代官职,位低于诸侯,高于士,通常负责国家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言大夫而不称名姓:在提到大夫时没有称呼其名姓。
无命大夫也:没有特别指出这位大夫的官职或地位,可能是因为他不受命于君主。
贤也:这里是对这位大夫的评价,认为他是有德行的人。
为曹羁,崇也:曹羁是对这位大夫的尊称,’崇’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
秋: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指立秋至立冬之间,通常在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公会宋人、齐人伐徐:公会,指君主召集其他国家的使节或军队;宋人、齐人,分别指宋国和齐国的使节或军队;伐徐,指征伐徐国。
十有二月:表示年份,’有’在这里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数字的一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用于连接两个数字,表示两者相加。
癸亥: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癸亥日,癸为天干之一,亥为地支之一,表示一个具体的日期。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新月出现的那一天。
日有食之:日食,指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光的现象。这里指的是发生了日食的天文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六年-评注
一、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此句为《春秋》中鲁隐公元年的一段记载,标志着鲁国对戎族的军事行动。‘二十有六年’中的‘有’为古汉语中用于连接数词和序数词的助词,‘公’指鲁国的君主,‘伐戎’即征伐戎族。此句简洁明了,点明了时间、事件和参与主体,体现了《春秋》记事的特点,即简练而准确。‘公伐戎’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张势力、维护国家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和军事的紧密联系。
二、夏,公至自伐戎。
此句紧接着上句,记录了鲁国君主从征伐戎族归来。‘夏’指夏季,‘至’表示到达,‘自’表示从,‘伐戎’同上。此句通过‘至自’这一动作的描述,展现了鲁国君主胜利归来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胜利后的庆祝和荣耀。‘公至自伐戎’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视和对于君主权力的强调。
三、曹杀其大夫。
此句描述了曹国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即曹国君主杀害了自己的大夫。‘曹’指曹国,‘杀’表示杀害,‘其’表示他的,‘大夫’指曹国的官员。‘言大夫而不称名姓,无命大夫也。无命大夫而曰大夫,贤也,为曹羁,崇也。’这句话是对上句的注释,指出在记载中未提及大夫的名字和姓氏,可能是因为这位大夫并无特殊的官职或身份,或者是被鲁国所贬低。然而,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贤也’和‘崇也’这样的评价,表明作者对于这位大夫的评价是正面的,可能是出于对曹羁的崇敬之情。
四、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此句记录了鲁国君主在秋季与宋国和齐国联合进攻徐国的历史事件。‘秋’指秋季,‘公会’表示鲁国君主召集,‘宋人’和‘齐人’分别指宋国和齐国的百姓或军队,‘伐徐’即征伐徐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和对外扩张的趋势,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君主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五、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在冬季的十二月,癸亥日(即农历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的天文现象。‘冬’指冬季,‘十有二月’表示十二月,‘癸亥’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朔’指月初,‘日有食之’即发生了日食。日食是古代中国天文观测的重要内容,对于古人来说,日食不仅是自然现象,也常常与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句的记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文现象的重视和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