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原文

一、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于战与伐,安战也?战卫。战则是师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今授之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

其人卫何也?以其人齐,不可不人卫也。卫小齐大,其以卫及之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

其称人以败何也?不以师败于人也。

二、夏,四月,丁未,邾子琐卒。

三、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善救郑也。

四、冬,筑微。

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

五、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

大者,有顾之辞也。于无禾及无麦也。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

一年不升,告籴诸侯。告,请也。籴,籴也,不正。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

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

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外交也。

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

虽累凶年,民弗病也。

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

不言如,为内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译文

一、二十八年春天,三月甲寅日,齐国人攻打卫国,卫国人与齐国人交战,卫国人战败。

在‘战’和‘伐’这两个词中,问哪个是战争?答案是‘战卫’。‘战’指的是军队,为什么说是‘人’呢?是因为这个‘人’字是轻描淡写地提到的。为什么说是轻描淡写地提到的呢?因为现在诸侯之间相互授受,之后就会有侵犯和攻打的事情发生,所以用‘人’字来轻描淡写。至于‘人’字为什么指卫国人,是因为他们是齐国人,不能不提到卫国人。卫国的土地比齐国小,他们为什么能和齐国抗衡呢?正是因为他们轻描淡写地提到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至于为什么说是‘人’字败给了‘人’字,是因为没有说是军队败给了人。

二、夏天,四月丁未日,邾国的君主琐去世。

三、秋天,楚国攻打郑国。鲁国的君主会合齐国人、宋国人去救援郑国。

‘荆’指的是楚国。之所以称‘荆’,是因为楚国的地理位置在九州之中。这里称赞他们救援郑国做得好。

四、冬天,修建了微城。

山林、湖泊、沼泽的利益,是用来与百姓共同享用的。如果只顾自己,就不是正当的做法。

五、国家没有麦子,也没有稻谷。臧孙辰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

‘大’字在这里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指的是国家没有粮食。至于‘无麦’和‘无稻’,是因为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就不能称之为国家了。如果一年没有收获,就要向其他诸侯国请求购买粮食。‘告’字在这里是请求的意思,‘籴’字是指购买粮食,这些都是不正当的做法。所以这里提到了臧孙辰的私人行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就称之为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就称之为危急;没有三年的储备,就不能称之为国家了。如果诸侯国没有粮食,诸侯之间应该相互帮助,这是正当的做法。臧孙辰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先请求然后才给予,这是说在国内请求,不对外国有所求。古时候的税率是十分之一,丰收年份可以弥补歉收年份,不需要向外求取,上下都能满足。即使连续几年歉收,百姓也不会感到困苦。如果一年不收割,百姓就会挨饿,君子会对此表示反对。这里没有说‘如’,是为了避讳国内的事情。

六、没有提及第六件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注解

二十有八年:表示公元前28年,这里的‘有’是通假字,通‘又’,表示数字的加法。

王三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三月。

甲寅:甲寅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一年中的某一天。

齐人:齐人指的是齐国的居民,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卫人:卫人指的是卫国的居民,卫国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战:战争,这里指的是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伐:讨伐,这里指的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军事进攻。

师:军队,这里指的是卫国的军队。

微之:微小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卫国的军队规模较小。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独立地位。

侵伐:侵犯和讨伐,这里指的是对其他诸侯国的侵略行为。

邾子琐:邾子琐是邾国的一位君主。

荆:荆是楚国的别称,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州举之:州是指地理区域,举之表示以该地区的名称来称呼。

救郑:救助郑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山林薮泽:指山、林、湖泊和沼泽,这些都是自然资源。

虞:管理,这里指的是对山林薮泽资源的管理。

正:正当,合法。

大:指大的谷物,如小麦。

禾:指谷物,这里特指稻谷。

臧孙辰:臧孙辰是鲁国的一位官员。

籴:购买粮食,这里指的是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

顾之辞:借口,这里指的是以某种理由进行行动。

国非其国也:国家不称其为国家,表示国家处于困境。

相归粟:互相赠送粮食,表示互相帮助。

内之无外交也:国内不进行外交,表示只在国内寻求解决办法。

税什一:古代税收制度,每十份收一份税。

丰年补败:丰收年份补充歉收年份的不足。

一年不艾:一年不收割,指农作物未收割。

君子非之:君子们对此表示反对。

为内讳也:为了国内的事务而避讳不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评注

一、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这段古文记录了鲁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二十有八年’表明了事件的年份,‘春’、‘王三月’、‘甲寅’则是具体的季节和日期。‘齐人伐卫’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即齐国的侵略行为。‘卫人及齐人战’说明卫国人进行了抵抗,但‘卫人败绩’最终揭示了战争的结局。这段文字简洁而有力,通过几个字就勾勒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残酷结果。

于战与伐,安战也?战卫。战则是师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今授之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

这里对‘战’和‘伐’进行了区分。‘安战也’提出了问题,‘战卫’给出了答案,即卫国人进行了战斗。‘战则是师也’表明战斗是一种军事行动,‘其曰人何也?微之也’解释了‘人’字的用法,这里‘微之’意味着以轻微的方式提及,可能是因为卫国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何为微之也?今授之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种用词的原因,即为了表示对诸侯国的尊重,即使他们的力量微弱。

其人卫何也?以其人齐,不可不人卫也。卫小齐大,其以卫及之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

这段文字讨论了卫国人为何被称为‘人’。‘其人卫何也?’提出了问题,‘以其人齐,不可不人卫也’解释了原因,即因为卫国人与齐国人作战,所以被称为‘人’。‘卫小齐大’说明了两国力量的对比,‘其以卫及之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可以这样称呼,即因为卫国的力量微弱,所以可以这样提及。

其称人以败何也?不以师败于人也。

这里对‘以败’进行了解释。‘其称人以败何也?’提出了问题,‘不以师败于人也’给出了答案,即不是因为整个军队的失败,而是因为个人或部分军队的失败。

二、夏,四月,丁未,邾子琐卒。

这段文字记录了邾子琐的去世。‘夏’、‘四月’、‘丁未’提供了时间信息,‘邾子琐卒’则直接陈述了事件。

三、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这段文字描述了荆(楚)国对郑国的侵略以及鲁国和其他国家的救援行动。‘秋’、‘荆伐郑’和‘公会齐人、宋人救郑’分别提供了时间、侵略行为和救援行动的信息。

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善救郑也。

这里对‘荆’进行了解释,指出‘荆’即楚国。‘州举之也’说明了‘荆’字的用法,即以州为单位来称呼。‘善救郑也’则是对鲁国和其他国家救援行动的肯定。

四、冬,筑微。

这段文字记录了冬季的一项工程活动,即‘筑微’。‘微’可能指的是某种小型的建筑或设施。

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

这里讨论了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山林薮泽之利’说明了这些资源对人民的重要性,‘所以与民共也’表明了共享资源的理念。‘虞之,非正也’则是对不正确利用这些资源的批评。

五、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

这段文字描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大无麦,禾’说明了麦子和禾(即稻谷)的短缺。‘臧孙辰告籴于齐’则是指臧孙辰向齐国请求粮食援助。

大者,有顾之辞也。于无禾及无麦也。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一年不升,告籴诸侯。告,请也。籴,籴也,不正。

这里对‘大’和‘籴’进行了解释。‘大者,有顾之辞也’表明‘大’在这里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于无禾及无麦也’进一步说明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强调了国家储备粮食的重要性。‘一年不升,告籴诸侯’说明了国家请求粮食援助的情况,‘告’是请求的意思,‘籴’是购买粮食的行为,但这里指出这种做法是不正当的。

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

这里对臧孙辰的行为进行了评价。‘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表明他的行为被视为私人行为。‘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强调了国家储备粮食的重要性,并区分了不同储备水平下的国家状况。‘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说明了在粮食短缺时,诸侯之间相互援助是正当的。

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外交也。

这里解释了臧孙辰向齐国请求粮食援助的过程。‘告然后与之’表明在请求之后才得到了援助,‘言内之无外交也’强调了这种援助是内部行为,而非外交行为。

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

这段文字回顾了古代的税收制度。‘古者税什一’说明了古代的税收比例,‘丰年补败’表明在丰收年份用税收来弥补歉收年份的损失,‘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强调了这种制度的公平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

虽累凶年,民弗病也。

这里说明了即使连续遭遇凶年,民众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得益于上述的税收和粮食储备制度。

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

这段文字批评了在一年没有收割的情况下导致百姓饥饿的行为。‘君子非之’表明这种行为是不被君子所认可的。

不言如,为内讳也。

这里解释了为何不提及‘如’(可能是指某种具体的情况或原因)。‘不言如,为内讳也’表明这是出于内部保密的考虑。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