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原文
一、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肆,失也。眚,灾也。灾纪也,失故也。为嫌天子之葬也。
二、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小君,非君也。其曰君何也?以其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
三、陈人杀其公子御寇。
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为大夫也。其曰公子何也?公子之重视大夫,命以执公子。
四、夏,五月。
五、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
不言公,高傒伉也。
六、冬,公如齐纳币。
纳币,大夫之事也。礼有纳采,有问名,有纳征,有告期。四者备,而后娶,礼也。公之亲纳币,非礼也,故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译文
一、在二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举行了大赦。
肆,意思是失去。眚,指的是灾害。灾害的记录,失去的原因。这是因为担心天子的葬礼。
二、在癸丑日,安葬了我们的小君文姜。
小君,并不是真正的君王。为什么说是君呢?因为她是公侯的妻子,所以可以称为小君。
三、陈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公子御寇。
这里说公子而不说大夫,是因为公子还没有被封为大夫。为什么说是公子呢?因为公子虽然重要,但还没有被正式任命为大夫。
四、夏天,五月。
五、秋天,七月丙申日,和齐国的齐高傒在防地结盟。
这里没有提到公,因为齐高傒地位相当高。
六、冬天,国君前往齐国送聘礼。
送聘礼是大夫的事情。按照礼制,有纳采、问名、纳征、告期四个步骤,四个步骤都准备好了,然后才能结婚,这是礼制规定的。国君亲自送聘礼,不符合礼制,所以受到了批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注解
二十有二年:指鲁国的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春:春季,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
肆:失也,指释放、免除。
大眚:灾也,指大型的灾害。
灾纪也,失故也:灾害的记录,失去的原因。
为嫌天子之葬也:因为怀疑天子葬礼的问题。
癸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特定的年份。
葬我小君文姜:安葬我们的君主文姜。
小君:非君也,指君主的小妻子,非正室。
其曰君何也?以其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为什么称为君?因为她作为公的配偶,可以被称为小君。
陈人杀其公子御寇:陈国的人杀死了他们的公子御寇。
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为大夫也。:只说公子而不说大夫,是因为公子还没有被授予大夫的职位。
其曰公子何也?公子之重视大夫,命以执公子。:为什么称为公子?因为公子被重视,被授予执掌的职位。
夏:夏季,指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五月:五月份。
秋:秋季,指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
七月:七月份。
丙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表示特定的日子。
及齐高傒盟于防:与齐国的贵族高傒在防地结盟。
不言公,高傒伉也:没有提到公,因为高傒是强大的。
冬:冬季,指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
公如齐纳币:君主前往齐国纳聘礼。
纳币:纳聘礼,指男方在订婚时向女方送聘礼。
大夫之事也:这是大夫的职责。
礼有纳采,有问名,有纳征,有告期。四者备,而后娶,礼也。:按照礼制,有纳采、问名、纳征、告期四个步骤,四者完备后才能成婚。
公之亲纳币,非礼也,故讥之。:君主亲自纳聘礼,不符合礼制,因此受到批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评注
一、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二十有二年指鲁国国君的年号,春为季节,王正月则指周王朝的正月。‘肆大眚’中的‘肆’意为放任,‘眚’为灾害,‘大眚’即大灾。此处‘肆大眚’可能是对国家遭遇大灾的一种描述,或是表达对灾荒的担忧。‘为嫌天子之葬也’则是对前文‘肆大眚’的进一步解释,认为这种大灾可能与天子的葬礼有关,暗示了天灾与人祸之间的联系。
二、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癸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葬’意为安葬。‘我小君文姜’中的‘小君’并非指国君,而是指国君的配偶,这里指文姜。‘其曰君何也?以其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说明文姜作为国君的配偶,可以称为‘小君’。这体现了古代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
三、陈人杀其公子御寇。
此句描述了陈国发生的一件事件,‘陈人’指陈国的人,‘公子御寇’则是陈国的公子。‘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为大夫也。’说明公子御寇尚未被封为大夫。‘其曰公子何也?公子之重视大夫,命以执公子。’则是对‘公子’一词的解释,指出公子虽然未命为大夫,但仍然受到重视,这反映了古代对贵族血统的重视。
四、夏,五月。
此句简述了时间,夏指夏季,五月则是具体的月份。这一句在古文中较为简单,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齐国在秋季七月丙申日于防地结盟的事件。‘丙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盟’指结盟。‘不言公,高傒伉也。’说明在结盟过程中,并未提及齐国的国君,而是直接提到了高傒,这是因为高傒在当时地位较高,具有代表性。
六、冬,公如齐纳币。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在冬季前往齐国纳币的事件。‘纳币’是古代婚姻礼俗中的一种仪式,‘公’指鲁国国君。‘礼有纳采,有问名,有纳征,有告期。四者备,而后娶,礼也。’说明了纳币是婚礼中的一部分,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公之亲纳币,非礼也,故讥之。’则是对国君亲自纳币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不符合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