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原文
一、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二、祭叔来聘。
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
三、夏,公如齐观社。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无事不出竟。
四、公至自齐。
公如往时,正也。致月,故也。如往月,致月,有惧焉尔。
五、荆人来聘。
善累而后进之。其曰人何也?举道不待再。
六、公及齐侯遇于谷。
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七、萧叔朝公。
微国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来,于外也。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
八、秋,丹桓宫楹。
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
九、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十、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于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译文
一、二十三年春天,国君从齐国回来。
二、鲁国的祭叔前来访问。
他的记载中没有提到使者,这是因为他是天子的内臣。他没有进行正式的外交活动,所以没有提及使者。
三、夏天,国君前往齐国观看社祭。
通常的用语是‘视察’,不寻常的用语是‘观看’。‘观看’在这里是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说法,用来指代尸女。没有事情的时候不出国境。
四、国君从齐国回来。
国君像往常一样回来,这是正常的。因为提到了月份,所以有这个原因。如果像往常一样提到月份,就表示有所顾虑。
五、荆国人前来访问。
善于积累好事之后才推荐他。他为什么被称为‘人’呢?因为推崇道德不需要再等待。
六、国君和齐侯在谷地相遇。
‘及’在这里是指内心有所记念。‘遇’是指志趣相投。
七、萧国的国君朝见国君。
萧国的国君是微小的国家的君主,还没有被封为爵位。他没有被提及为‘来’,是因为他在外交上。在庙中朝见是正确的,在外交上则不是。
八、秋天,丹桓宫的柱子涂上了红色。
按照礼制,天子、诸侯涂黑或白,大夫涂黄,士涂黑,丹楹是不合礼制的。
九、冬天,十一月,曹国的国君射姑去世。
十、十二月,甲寅日,国君在扈地与齐侯会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注解
二十有三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这里的‘有’是通假字,通‘又’,表示整数与零数之间的连接。
春:指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庄公。
齐:指齐国的国名,古代诸侯国之一。
祭叔:鲁国的一位官员。
聘:指访问、拜访。
天子:指周王朝的皇帝。
内臣:指在朝廷内部服务的官员。
外交:指国家之间的交往。
视:指巡视、察看。
观:指观看、观赏。
社:指土地神庙,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竟:通‘境’,指国境。
致月:指到达某个月份。
惧:指担心、害怕。
荆人:指楚国的使者。
善:指好事、优点。
累:指积累。
进:指提升、提拔。
及:指到达、相遇。
谷:指地名,鲁国的一个地方。
萧叔:鲁国的一位官员。
微国:指小国。
爵命:指被封为爵位并得到皇帝的任命。
朝:指朝见、觐见。
庙:指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
丹:指用红色涂料涂饰。
楹:指柱子的上部。
黝垩:指黑色和白色的涂料。
仓:指用黄色涂料涂饰。
黈:指用黑色涂料涂饰。
丹桓宫楹:指用红色涂料涂饰桓宫的柱子。
曹伯:指曹国的国君。
射姑:曹国的一位官员。
扈:指地名,鲁国的一个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评注
一、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此句为《春秋》记事的开篇,以时间、季节和人物活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了鲁国国君鲁庄公从齐国返回的情景。‘二十有三年’表明了这是鲁庄公在位第二十三年的春天,‘公至自齐’则点明了事件的主体和行动。‘公’指鲁庄公,‘至’表示到达,‘自齐’说明他从齐国归来。这句话为后续的叙事奠定了时间和空间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春秋》记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二、祭叔来聘。
‘祭叔’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来聘’意为前来访问。这句话中‘祭叔来聘’直接记录了事件,但‘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则是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天子之内臣’表明祭叔是鲁国天子的亲信,‘不正其外交’说明他的外交行为不符合常规,因此‘不与使也’,即不被视为正式的使者。这里体现了《春秋》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和规范,以及对礼仪的重视。
三、夏,公如齐观社。
‘夏’指夏季,‘公如齐观社’描述了鲁庄公前往齐国观看社祭的情景。‘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一种仪式,‘观社’则表示鲁庄公作为宾客出席。‘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无事不出竟。’这里通过对比‘视’和‘观’的区别,以及‘观’的含义,揭示了鲁庄公此行的特殊性质,即他并非执行公务,而是以私人身份参与仪式。
四、公至自齐。
这句话与第一句相似,都是记录鲁庄公从齐国返回的事件。但‘公如往时,正也。致月,故也。如往月,致月,有惧焉尔。’则是对这一事件的进一步说明。‘公如往时’表示鲁庄公此次返回与之前类似,‘正也’表明这是正常的行为。‘致月’和‘如往月’则说明了返回的时间与之前的月份相同,‘有惧焉尔’则表达了鲁庄公对此行可能引起的后果有所顾虑。
五、荆人来聘。
‘荆人’指的是楚国人,‘来聘’表示他们前来访问。‘善累而后进之。其曰人何也?举道不待再。’这里‘善累而后进之’是对荆人行为的评价,意为通过积累善行才能得到提升。‘其曰人何也?举道不待再。’则是对‘荆人’这一称呼的解释,表明楚国人之所以被称作‘人’,是因为他们遵循了道德准则,不需要再次强调。
六、公及齐侯遇于谷。
‘公及齐侯遇于谷’记录了鲁庄公与齐侯在谷地相遇的事件。‘及’在这里表示相遇,‘遇’则强调了双方志同道合。‘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及’和‘遇’的含义,表明鲁庄公与齐侯的相遇是基于共同的意愿和目标。
七、萧叔朝公。
‘萧叔’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朝公’表示他前来朝见鲁庄公。‘微国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来,于外也。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这里‘微国之君’指的是地位较低的大夫,‘未爵命者’说明他没有得到官方的任命。‘其不言来,于外也’表明他的行为不符合常规,‘朝于庙,正也’则指出他在庙宇中朝见是符合礼仪的,‘于外,非正也’则批评了他在庙外朝见的行为。
八、秋,丹桓宫楹。
‘秋’指秋季,‘丹桓宫楹’描述了在桓宫的梁柱上涂以丹漆的情景。‘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这里‘礼’指的是古代的礼仪规范,‘天子、诸侯’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装饰要求。‘丹楹,非礼也’则指出在桓宫的梁柱上涂丹漆是不符合礼仪的行为。
九、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冬’指冬季,‘十有一月’是农历的十一月,‘曹伯射姑卒’记录了曹国国君射姑去世的事件。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体,体现了《春秋》记事的简洁性。
十、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于扈。
‘十有二月’是农历的十二月,‘甲寅’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公会齐侯于扈’描述了鲁庄公与齐侯在扈地会面的情景。这句话同样简洁地记录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体,同时也表明了鲁庄公与齐侯会面的正式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