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年-原文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
二、夏,师次于成。
次,止也,有畏也,欲救鄣而不能也。不言公,耻不能救鄣也。
三、秋,七月,齐人降鄣。
降犹下也。鄣,纪之遗邑也。
四、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不日卒而日葬,闵纪之亡也。
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六、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七、齐人伐山戎。
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译文
一、三十年,春天,周王正月。
二、夏天,鲁国的军队驻扎在成地。‘次’就是‘停留’,表示有畏惧之情,想要救援鄣地但未能做到。没有提到‘公’,是因为觉得没有能够救援鄣地而感到羞耻。
三、秋天,七月,齐国人投降了鄣地。‘降’就是‘下’,指投降。鄣是纪国的遗留下来的城邑。
四、八月,癸亥日,安葬了纪国的叔姬。没有记载她去世的日期,而是直接记载了安葬,这是对纪国灭亡的哀悼。
五、九月,庚午日,月初,发生了日食,人们敲鼓,并在社庙中使用牲畜进行祭祀。
六、冬天,鲁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在鲁国的济水边相遇。‘及’在这里是指记录这件事。‘遇’是指两人意见相合。
七、齐国人攻打山戎。‘齐人’指的是齐国的国君。为什么称他为‘人’呢?这是不是表示对齐侯的喜爱?实际上,这是对齐侯的赞扬。为什么赞扬他呢?因为齐桓公在内没有依靠的强国,在外没有盟友的帮助,却能够跨越千里险阻,北伐山戎,这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作者并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赞扬他。为什么赞扬他呢?因为山戎是周朝的属国,如果贡品不按时送到,山戎就会受到攻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即位后的第一个正月,古代以王即位之月为正月。
次:驻扎,停留。此处指军队停留于成地。
成:地名,此处指成地。
鄣:边防要塞,此处指纪国的边防要塞。
降:使下,此处指齐人使鄘国投降。
纪叔姬:纪国的叔父姬姓贵族。
不日卒而日葬:不说明具体的死亡日期,只记载了葬礼的日期,表示对纪叔姬去世的哀悼。
日有食之:日食,即日食现象,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变,通常与国家政治有关。
鼓:击鼓,古代在发生日食时,有击鼓以警备的习俗。
用牲于社:在社神庙中用牲畜祭祀,以祈求神灵保佑。
及:会合,此处指公与齐侯相遇。
遇:相遇,此处指公与齐侯相遇并心意相通。
齐人:此处指齐国的军队或齐国的君主。
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活动在今天的辽宁、吉林一带。
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齐桓公在内无依靠的国家,在外无盟友的帮助,却冒险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表现出对燕国的支持和对山戎的威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评注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三十年’指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年份,‘春’表明季节,‘王正月’则是对周王朝历法的遵循,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和对天子的尊崇。‘王正月’的使用,也表明了鲁国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与服从。
二、夏,师次于成。
‘次’在此处意为‘停留’,‘师’指军队,‘成’是地名。此句描述了鲁国军队因畏惧而未能及时救援鄘国的情况。‘次’字的使用,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和军队的行军节奏。‘不言公,耻不能救鄘也’则表达了鲁国国君因未能救援鄘国而感到羞耻的情感。
三、秋,七月,齐人降鄘。
‘降’意为‘攻下’,‘鄘’是纪国的遗邑。此句描述了齐国人攻下了鄘国,表明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状态。‘降犹下也’是对‘降’字的解释,‘鄘,纪之遗邑也’则说明了鄘国的历史背景。
四、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癸亥’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葬’指安葬。此句记载了纪叔姬的葬礼,‘不日卒而日葬’表明纪叔姬去世后很快便进行了安葬,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闵纪之亡也’则表达了人们对纪国灭亡的哀悼之情。
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朔’指每月的第一天,‘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此句记载了日食的发生,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鼓、用牲于社’是古代对日食的应对措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灵的祭祀。
六、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公’指鲁国国君,‘齐侯’指齐国国君,‘遇’在此处意为‘相遇’。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在鲁济相遇的情况,‘及者,内为志焉尔’表明鲁国国君对此次相遇有所期待。‘遇者,志相得也’则说明了两国国君相遇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某种共识。
七、齐人伐山戎。
‘齐人’指齐国的军队,‘山戎’是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此句描述了齐国军队北伐山戎的情况。‘齐人者,齐侯也’是对‘齐人’的解释,‘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对敌人的称呼和情感态度。‘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分析了齐国北伐山戎的原因和背景。‘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则表达了作者对齐国北伐山戎行为的态度,认为这是正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