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原文

一、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

二、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遇者,志相得也。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非不能从诸侯而往也。辞所遇,遇所不遇,大桓公也。

三、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四、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路寝,正寝也。寝疾居正寝,正也。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以斋终也。

五、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子卒日,正也。不日,故也。有所见则日。

六、公子庆父如齐。

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七、狄伐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译文

一、三十二年春天,城池在谷地附近。

二、夏天,宋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在梁丘相遇。相遇,意味着双方有共同的意愿。梁丘位于曹国和邾国之间,距离齐国大约八百里,不是因为不能跟随其他诸侯国而去的。他选择去见某些人而不见某些人,这是大桓公的风格。

三、秋天,七月,癸巳日,公子牙去世。

四、八月,癸亥日,国君在正寝去世。正寝,即正房。病重时住在正房,这是符合礼制的。男子不应死在妇女手中,国君是通过斋戒结束生命的。

五、冬天,十月,乙未日,子般去世。子般去世的那天,是正日。没有特别标注日期,是因为有特殊原因。如果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就会标注日期。

六、公子庆父去了齐国。这是逃亡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好的办法是隐瞒得越深越好,深藏不露。如果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最好不要声张。

七、狄人攻打邢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注解

三十有二年:表示‘三十二年’的意思,即某年数的第三十二年。

春: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城小谷:建造城墙于小谷,‘城’指筑城,‘小谷’指地名。

宋公:宋国的君主,‘公’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齐侯:齐国的君主,‘侯’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梁丘:地名,位于曹、邾两国之间。

遇:相遇,这里指两国君主在梁丘相遇。

志相得:意指两国君主志趣相投。

辞所遇:拒绝所遇到的邀请。

大桓公:齐国的桓公,桓公是齐桓公的简称,指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君主。

秋: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七月到九月。

七月:农历七月,月份的表示。

癸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具体的日期。

公子牙:某位公子的名字,‘公子’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尊称。

公:指国君,这里指齐国的君主。

薨:古代指国君或贵族去世的隆重说法。

路寝:正寝,指国君的正室。

寝疾:卧病在床。

以斋终:斋戒结束,这里指国君在斋戒期间去世。

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十月到十二月。

十月:农历十月,月份的表示。

乙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具体的日期。

子般:某位公子的名字。

奔:逃亡,这里指公子庆父逃亡到齐国。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邢:地名,古代的一个国家或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评注

一、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

此句开篇,以简洁的笔触记录了鲁国三十有二年的春季,城小谷这一事件。‘三十有二年’直接点明了时间,‘春’字则描绘了季节,‘城小谷’则是事件的具体内容。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种简洁的叙述方式体现了古代文献的客观性和纪实性,同时也为后续的叙事奠定了基础。

二、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此句描述了夏季节,宋公和齐侯在梁丘相遇。‘夏’字点明了时间,‘宋公、齐侯’则是双方的身份,‘遇于梁丘’则是事件本身。‘遇’字的使用,既表现了双方见面的偶然性,也暗示了双方志趣相投的可能性。‘梁丘’作为地名,不仅指明了相遇的地点,也具有象征意义,可能暗示了两国关系的变化。

三、遇者,志相得也。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非不能从诸侯而往也。辞所遇,遇所不遇,大桓公也。

此段对‘遇’进行了解释,指出‘遇’是双方志趣相投的表现。‘梁丘’的位置描述,强调了梁丘地处曹、邾之间,距离齐国有八百里,说明双方并非不能前往,而是有意为之。‘辞所遇,遇所不遇’反映了大桓公的行事风格,即有意避开某些事物,也体现了古代君主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谨慎和智慧。

四、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此句记录了秋季七月癸巳日,公子牙去世。‘秋’字和‘七月’明确了时间,‘癸巳’则是具体的日期,‘公子牙’则是去世的人物。这句话简洁明了,直接记录了事件,体现了古代文献的纪实特点。

五、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此句描述了八月癸亥日,国君在路寝去世。‘八月’和‘癸亥’分别表示时间和日期,‘公薨’则是去世的意思,‘路寝’则是指正寝,即国君的居所。这句话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国君去世这一重大事件。

六、子卒日,正也。不日,故也。有所见则日。

此段解释了记录死亡日期的规则。‘子卒日,正也’表明,对于贵族的死亡,需要记录具体的日期,以示尊重。‘不日,故也’则说明,对于平民的死亡,可以不记录具体日期,因为这是常事。‘有所见则日’则是指,如果有人看到了死亡的具体时间,则应该记录下来。

七、公子庆父如齐。

此句记录了公子庆父前往齐国的行为。‘公子庆父’是人物,‘如齐’则是行为。‘如’字的使用,暗示了公子庆父离开鲁国,前往齐国的决定,可能涉及政治或外交方面的考量。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通过简洁的叙述,记录了鲁国在一年四季中的重大事件,包括政治、外交、人事等方面。每一句话都体现了古代文献的客观性和纪实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