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无知之挈,失嫌也。称人以杀大夫,杀有罪也。
二、公及齐大夫盟于暨。
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无君也。盟,纳子纠也。不日,其盟渝也。当齐无君,制在公矣。当可纳而不纳,故恶内也。
三、夏,公伐齐,纳纠。齐小白入于齐。
当可纳而不纳。齐变而后伐。故干时之战,不讳败,恶内也。大夫出奔反,以好曰归,以恶曰入。齐公孙无知弒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不能存,出亡。齐人杀无知,而迎公子纠于鲁。公子小白不让公子纠先入,又杀之于鲁,故曰齐小白入于齐,恶之也。
四、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五、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
六、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取,易辞也。犹曰取其子纠而杀之云尔。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不能存子纠,以公为病矣。
七、冬,浚洙。
浚洙者,深洙也,着力不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齐国人杀了无知。
无知被杀,是因为他失去了人们的信任。用杀大夫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因为他认为别人有罪。
二、鲁庄公和齐国的各位大夫在暨地结盟。
鲁庄公没有在盟约中提到大夫们的名字。大夫们的名字没有被提及,意味着他们没有君主。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接纳子纠。没有约定具体日期,意味着盟约可能会改变。当齐国没有君主时,控制权在鲁庄公手中。本应该接纳子纠却不接纳,因此表现出对接纳子纠的厌恶。
三、夏天,鲁庄公攻打齐国,接纳了子纠。齐国的公子小白进入了齐国。
本应该接纳子纠却不接纳,齐国发生了变故后才攻打。因此在干时之战中,不掩饰失败,是因为厌恶接纳子纠。
大夫们出逃后返回,用好的名义说是归来,用不好的名义说是进入。齐国的公孙无知杀害了齐襄公,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无法保住自己的地位,被迫流亡。齐国人杀了无知,然后从鲁国迎接公子纠回来。公子小白不让公子纠先进入齐国,又在鲁国杀了他,所以说齐国的公子小白进入了齐国,这是对他的厌恶。
四、秋天,七月,丁酉日,安葬了齐襄公。
五、八月,庚申日,与齐军在干时交战,我军大败。
六、九月,齐国人抓到了子纠并杀了他。
在外交场合不提‘取’,但这里提到‘取’,是因为内部出了问题。‘取’是一个委婉的说法,意思是抓到了子纠然后杀了他。即使是十户人家的村庄也可以躲避灾难,百户人家的村庄可以隐藏尸体,以鲁国这样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却不能保住子纠,这是鲁庄公的过错。
七、冬天,疏通洙水。
疏通洙水,就是加深洙水的深度,但用力不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九年-注解
无知:无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即齐襄公的弟弟,因无德行而被史书称为无知。
挈:挈在此处指无知被立为国君的情况,有扶持、扶持立之意。
嫌:嫌在此指引起嫌疑或不信任的原因。
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后来的高级官员,有政治、军事大权。
盟:盟指古代的一种盟誓仪式,通过盟誓来确立某种承诺或约束。
子纠:子纠是齐襄公的弟弟,与小白争夺王位。
小白:小白是齐襄公的弟弟,即后来的齐桓公,他在齐国内乱中取得王位。
纠:纠在此指公子纠,是齐襄公的弟弟,与小白争夺王位。
干时之战:干时之战是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是齐国内乱的一部分。
出亡:出亡指逃离自己的国家,通常是因为政治原因。
弒:弒指用非法手段杀害君主或尊长。
葬:葬指将死者安葬。
败绩:败绩指战败,军队被击败。
取:取在此指攻取,但含有贬义,暗示对内部问题的处理不当。
病内:病内指内部问题严重,比喻国内不稳定。
浚洙:浚洙指在洙水进行疏浚,这里比喻对某事处理不够彻底或力度不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此句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无知被杀的历史事件。‘九年’指的是鲁国历法中的年份,‘春’字点明了时间背景。‘齐人杀无知’简洁有力,勾勒出一场血腥政变的轮廓。
无知之挈,失嫌也。称人以杀大夫,杀有罪也。
此句分析了无知被杀的原因。‘无知之挈’指的是无知无德,‘失嫌也’说明他失去了人们的信任。‘称人以杀大夫,杀有罪也’则是对无知行为的批判,认为他杀大夫是错误的,是对有罪者的杀害。
二、公及齐大夫盟于暨。
此句讲述了鲁国国君与齐大夫在暨地结盟的事情。‘公’指的是鲁国国君,‘及’表示双方会面,‘齐大夫’指的是齐国的官员。‘盟于暨’表明双方在暨地举行了盟誓仪式。
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无君也。盟,纳子纠也。不日,其盟渝也。当齐无君,制在公矣。当可纳而不纳,故恶内也。
此句深入分析了盟誓的背景和意义。‘公不及大夫’指出鲁国国君的地位不如齐大夫,‘无君也’暗示齐国当时没有君主。‘盟,纳子纠也’说明盟誓的目的是为了接纳子纠。‘不日,其盟渝也’表示盟誓不久后就会破裂。‘当齐无君,制在公矣’强调鲁国国君在齐国无君的情况下掌握了权力。‘当可纳而不纳,故恶内也’则揭示了鲁国国君不愿接纳子纠的原因,即他不喜欢内部纷争。
三、夏,公伐齐,纳纠。齐小白入于齐。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伐齐并接纳子纠的事件。‘夏’字表明了时间,‘公伐齐’指的是鲁国国君出兵伐齐,‘纳纠’则是接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则说明了齐国的公子小白也进入了齐国。
当可纳而不纳。齐变而后伐。故干时之战,不讳败,恶内也。大夫出奔反,以好曰归,以恶曰入。齐公孙无知弒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不能存,出亡。齐人杀无知,而迎公子纠于鲁。公子小白不让公子纠先入,又杀之于鲁,故曰齐小白入于齐,恶之也。
此句详细回顾了齐国内乱的过程。‘当可纳而不纳’说明鲁国国君原本有机会接纳子纠,但最终没有这样做。‘齐变而后伐’表示齐国发生变乱后,鲁国才出兵伐齐。‘干时之战’指的是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不讳败’表示鲁国在战争中并不掩饰失败。‘大夫出奔反’指的是齐国的官员逃亡后又返回,‘以好曰归,以恶曰入’则是描述了他们不同的态度。‘齐公孙无知弒襄公’指的是齐国的公孙无知杀害了齐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不能存,出亡’说明两位公子无法在齐国立足,只能逃亡。‘齐人杀无知,而迎公子纠于鲁’则是齐国人杀死无知后,迎接公子纠回到鲁国。‘公子小白不让公子纠先入,又杀之于鲁’揭示了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之间的争斗,以及他杀害公子纠的事实。
四、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此句记录了齐襄公的葬礼。‘秋’字表明了时间,‘七月’是具体的月份,‘丁酉’是干支纪日,‘葬齐襄公’则是举行了葬礼。
五、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
此句描述了鲁国与齐国在干时的战斗,鲁国军队战败。‘八月’是时间,‘庚申’是干支纪日,‘及齐师战于干时’说明鲁国军队与齐军在干时交战,‘我师败绩’则表明鲁国军队战败。
六、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此句讲述了齐国人夺取子纠并将其杀害的事件。‘九月’是时间,‘齐人取子纠杀之’则是事件本身。
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取,易辞也。犹曰取其子纠而杀之云尔。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不能存子纠,以公为病矣。
此句对齐国人夺取子纠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指出外界不会用‘取’字来形容这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乱。‘取,易辞也’说明‘取’字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犹曰取其子纠而杀之云尔’则是对‘取’字的进一步解释。‘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表明即使是小村庄也能提供避难所,而‘以千乘之鲁,不能存子纠’则指出鲁国这样的强国都无法保护子纠,‘以公为病矣’则是对鲁国国君的批评。
七、冬,浚洙。
此句描述了冬季鲁国进行的一项工程。‘冬’字表明了时间,‘浚洙’则是指对洙水进行疏浚。
浚洙者,深洙也,着力不足也。
此句对‘浚洙’这一行为进行了评价。‘浚洙者,深洙也’说明疏浚洙水是一项深入的工作,‘着力不足也’则表示这项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说明投入的努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