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二、夏,四月,辛卯,昔,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恒星者,经星也。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不见者,可以见也。其陨也如雨,是夜中欤?春秋着以传着,疑以传疑。中之,几也。而曰夜中,着焉尔。何用见其中也?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其不曰恒星之陨何也?我知恒星之不见,而不知其陨也;我见其陨而接于地者,则是雨说也。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著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岂雨说哉。
三、秋,大水。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四、无麦、苗。
麦、苗同时也。
五、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七年-译文
一、在第七年春天,夫人姜氏在防地与齐侯会面。
妇女不应参与国事会面,会面不是正当的行为。
二、夏天四月辛卯日,夜晚,恒星没有出现。夜晚中,星星像雨点一样坠落。
恒星是指那些固定的星星。太阳落山到星星出现的时间称为‘昔’。没有出现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可见。星星坠落得像雨一样,是在夜晚吗?《春秋》中记载了这件事,用记载来解释疑问,用疑问来记载疑问。‘中’在这里是一个助词,而说‘夜中’,是有所指的。怎么能知道其中(指夜晚)呢?如果因为变化而记录了时间,那么就是夜晚了。为什么不直接说‘恒星坠落’呢?我知道恒星没有出现,但不知道它坠落了;我看到它坠落并最终落到地上,这就像是雨的说法。星星出现在天上并最终落到地上被称为雨,星星出现在天上但最终没有出现在天上被称为坠落,这难道是雨的说法吗?
三、秋天,发生了大洪水。
高处的和低处都发生了水灾,这被称为大水。
四、没有麦子、苗子。
麦子和苗子同时出现。
五、夫人姜氏在谷地与齐侯会面。
妇女不应参与国事会面,会面不是正当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七年-注解
夫人姜氏: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桓公的妻子,姜姓,名氏不详,是鲁桓公的正室。
齐侯:指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防:古代地名,鲁国的一个城邑。
妇人不会,会非正也:古代礼制中,妇女不应参与国君之间的外交活动,因此这里的’会’指非正式的外交会盟。
恒星:指天空中的固定不动的星星,即恒星。
昔:古代时间名词,指日落后至夜晚的时段。
几:古代时间名词,指夜晚的时间段。
大水:指洪水灾害,这里特指春秋时期的一次大洪水。
麦、苗:麦子与苗,指农作物,这里可能指麦子未能成熟,苗子未能生长。
谷:古代地名,鲁国的一个城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庄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人物,‘七年’为鲁国历史中的一个年份,‘春’字则表明了季节。‘夫人姜氏’与‘齐侯’的出现,暗示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会’字在此处具有会盟、会面的双重含义,表明姜氏与齐侯在防地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会面。‘防’字可能指代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泛指边境地带,反映了当时两国关系的微妙与复杂。
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妇人不会’是对前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的否定,‘妇人’是对姜氏的尊称,‘不会’则是对其行为的批评。‘会非正也’是对‘会’这一行为的评价,认为其不符合礼制,即不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这句话体现了春秋时期对女性行为的严格规范,以及对礼仪的重视。
二、夏,四月,辛卯,昔,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此句描述了一个天文现象,‘夏’、‘四月’、‘辛卯’分别指明了时间,‘昔’字表示夜晚,‘恒星不见’则是对夜晚天象的描述。‘夜中’进一步强调了时间,‘星陨如雨’则是用生动的比喻形容流星雨的壮观景象。这种天文现象在古代往往被赋予神秘色彩,与神话传说相联系。
恒星者,经星也。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不见者,可以见也。
此句对‘恒星不见’进行了解释,‘恒星’指的是不随季节变化而移动的星星,即经星。‘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解释了‘昔’的含义,即夜晚。‘不见者,可以见也’则是对‘不见’的进一步说明,意味着虽然恒星在夜晚看不见,但它们仍然存在。
其陨也如雨,是夜中欤?春秋着以传着,疑以传疑。
此句提出了疑问,‘其陨也如雨’是对流星雨的描述,‘是夜中欤’则是在询问这一现象是否发生在夜晚。‘春秋着以传着,疑以传疑’表明了《春秋》在记录这一现象时的谨慎态度,既记录了事实,又表达了疑问。
中之,几也。而曰夜中,着焉尔。
‘中之’是对‘夜中’的进一步解释,‘几也’表示‘几乎’或‘将近’,强调了夜晚的时间点。‘而曰夜中,着焉尔’则是对‘夜中’这一表述的确认,表明了记录者对这一现象发生时间的确定性。
何用见其中也?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
‘何用见其中也’是在询问如何确定这一现象发生在夜晚。‘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则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意味着通过记录现象发生的时间,可以确定其发生在夜晚。
其不曰恒星之陨何也?我知恒星之不见,而不知其陨也;我见其陨而接于地者,则是雨说也。
此句是在解释为何不直接说‘恒星之陨’,而是用‘星陨如雨’来形容。‘我知恒星之不见,而不知其陨也’表明了记录者对恒星消失和陨落的认识存在差异。‘我见其陨而接于地者,则是雨说也’则是对流星雨现象的解释,认为流星雨如同雨点般坠落,与‘雨’的意象相联系。
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著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岂雨说哉。
此句进一步区分了‘雨’和‘陨’的概念。‘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意味着雨是由上而下落,‘著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则是指陨石或流星是从上而下坠落。‘岂雨说哉’是在质疑将流星雨比作雨的说法是否恰当。
三、秋,大水。
此句记录了秋季发生的大水灾害。‘秋’字表明了时间,‘大水’则是对灾害的描述。在古代,水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此句解释了‘大水’的含义,即指水位上涨,造成洪水灾害。‘高下’则是指灾害发生的范围,可能涉及高地和低地。
四、无麦、苗。
此句记录了由于大水灾害导致麦子和苗无法生长的情况。‘无’字表示缺失,‘麦’和‘苗’分别指代麦田和苗圃,反映了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
麦、苗同时也。
‘麦、苗同时也’强调了麦子和苗在同一时间受到影响,表明了水灾的严重性。
五、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此句再次提到了夫人姜氏与齐侯的会面,‘谷’字可能指代另一个地点,表明会面的地点发生了变化。
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这句话与前一句‘妇人不会,会非正也’重复,再次强调了姜氏与齐侯会面的非正当性,体现了《春秋》对女性行为的规范和对礼仪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