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公伐莒,取向。
及者,内为志焉尔。
平,成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
伐犹可,取向甚矣。
莒人辞不受治也。
伐莒,义兵也。
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
二、秦伯稻卒。
三、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弒其君夷。
四、赤狄侵齐。
五、秋,公如齐。
六、公至自齐。
七、冬,楚子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四年-译文
四年春天,周王正月,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在莒国和郯国进行和平谈判,莒国的人不同意。鲁国国君就出兵攻打莒国,并夺取了一些东西。‘及’在这里是指记录这件事情。‘平’意味着和解。莒国的人不同意,但实际上是可以同意的。出兵攻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夺取东西太过分了。莒国的人拒绝接受治理。攻打莒国是正义之师,夺取东西则是不正当的行为。
秦国国君稻去世。
夏天,六月,乙酉日,郑国的公子归生杀害了他的国君夷。
赤狄人侵入了齐国。
秋天,鲁国国君前往齐国。
鲁国国君从齐国回来。
冬天,楚国国君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四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这里指周王朝的年号。
公:古代对诸侯的尊称,这里指鲁国的君主。
齐侯:齐国的君主。
平莒及郯:平定莒国和郯国,莒国和郯国是当时的诸侯国。
莒人:莒国的居民。
不肯:不愿意接受某种安排或决定。
公伐莒:鲁国出兵攻打莒国。
取向:夺取莒国的财物。
及者,内为志焉尔:及字在这里表示记录,内为志焉尔表示这是为了记录而这样做。
平,成也:平字在这里的意思是使……平定,成就是使……安定。
可以肯也:表示可以接受。
伐犹可,取向甚矣:攻打可以,夺取财物太过分了。
莒人辞不受治也:莒国的人拒绝接受治理。
伐莒,义兵也:攻打莒国是正义之师。
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夺取财物是不对的,这是在正义的行为中追求私利。
秦伯:秦国的君主。
稻卒:去世。
郑公子归生:郑国的公子。
弒其君夷:杀害了他的君主夷。
赤狄: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狄族。
侵齐:入侵齐国。
公如齐:鲁国的君主前往齐国。
公至自齐:鲁国的君主从齐国回来。
楚子:楚国的君主。
伐郑:楚国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四年-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春秋》一书,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对这段古文逐行的赏析:
一、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此句记录了鲁国四年春季,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共同调解莒国和郯国之间的争端。‘王正月’指的是周王朝的历法,‘公’和‘齐侯’分别指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平莒及郯’表明双方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然而,莒国拒绝了这一提议,显示出莒国对于调解的抵触情绪。
二、公伐莒,取向。
‘公伐莒’表明鲁国国君决定出兵攻打莒国。‘取向’则表示鲁国在取得胜利后,对莒国领土的占领。这里的‘取向’一词,暗示了鲁国在军事行动中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莒国,更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
三、及者,内为志焉尔。
此句是对‘及’字的解释,‘及’在这里指的是鲁国国君的意图。‘内为志焉尔’意味着鲁国国君的内心意图是明确的,即通过此次行动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意志。
四、平,成也。
‘平’字在这里指的是调解争端,达到和平的目的。‘成’则表示和平的实现。这句话强调了调解争端的重要性,以及和平对于国家稳定的意义。
五、不肯者,可以肯也。
这句话说明即使莒国最初不愿意接受调解,但在鲁国和齐国的强大压力下,莒国最终可能还是会同意和平协议。
六、伐犹可,取向甚矣。
‘伐’字表示攻打,‘取向’如前所述,指占领莒国领土。这句话表达了鲁国国君在军事行动上的果断,但同时也指出占领领土的行为过于激进。
七、莒人辞不受治也。
莒国拒绝接受鲁国的统治,这反映了莒国对于外来统治的抗拒,也说明了古代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复杂性。
八、伐莒,义兵也。
‘义兵’指的是正义之师,这里的‘伐莒’被描述为正义之战,意味着鲁国出兵攻打莒国是出于正义的目的。
九、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
这句话批评了鲁国国君在取得胜利后占领莒国领土的行为,认为这是利用正义之名谋取私利的不正当行为。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现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军事冲突以及道德伦理的复杂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国家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利益、道德观念以及国家间的力量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