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春,公如齐。

二、公至自齐。

三、齐人归我济西田。

公娶齐,齐由以为兄弟反之。不言来,公如齐受之也。

四、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五、己巳,齐侯元卒。

六、齐崔氏出奔卫。

氏者,举族而出之之辞也。

七、公如齐。

八、公至自齐。

九、癸巳,陈夏征舒弒其君平国。

十、六月,宋师伐滕。

十一、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十二、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十三、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聘,问也。

十四、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

十五、大水。

十六、季孙行父如齐。

十七、冬,公孙归父如齐。

十八、齐侯使国佐来聘。

十九、饥。

二十、楚子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鲁公前往齐国。

二、鲁公从齐国回来。

三、齐国人把济西的田地归还给了我们。鲁公娶了齐国的女子,齐国因此把她当作兄弟一样送回来。这里没有提到‘来’,是因为鲁公是去齐国接受她的。

四、夏天,四月丙辰日,发生了日食。

五、己巳日,齐国的国君齐侯元去世。

六、齐国的崔氏家族逃亡到卫国。‘氏’这个词是用来表示整个家族一起出走的说法。

七、鲁公前往齐国。

八、鲁公从齐国回来。

九、癸巳日,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平国。

十、六月,宋国的军队攻打滕国。

十一、公孙归父前往齐国,为齐惠公举行葬礼。

十二、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曹国人联合攻打郑国。

十三、秋天,周天王的使者王季子前来访问。‘王季’是指王子,‘子’是对他的尊称。‘聘’在这里是指访问、问候。

十四、公孙归父率领军队攻打邾国,夺取了绎地。

十五、发生了大水灾。

十六、季孙行父前往齐国。

十七、冬天,公孙归父再次前往齐国。

十八、齐侯派国佐前来访问。

十九、发生了饥荒。

二十、楚国的国君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年-注解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宣公。

齐:指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

如齐:表示鲁宣公前往齐国。

至自齐:表示鲁宣公从齐国回来。

归我济西田:归,归还;我,指鲁国;济西田,指济水西岸的田地。齐人归还鲁国济水西岸的田地。

娶齐:娶,指鲁宣公娶了齐国的女子。

反之:反,返回;之,指鲁宣公。齐人将鲁宣公视为兄弟,并送他回国。

不言来:不直接说‘来’,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表达鲁宣公的到来。

日有食之:日食,指日食现象;之,代词,指日食。发生日食。

齐侯元卒:齐侯,指齐国的国君;元,指齐桓公;卒,去世。齐桓公去世。

崔氏出奔卫:崔氏,指齐国的崔氏家族;出奔,逃亡;卫,指卫国。崔氏家族逃亡到卫国。

氏者:氏,姓氏;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说明。姓氏的用法。

帅师伐邾,取绎:帅,率领;师,军队;伐,攻打;邾,指邾国;取,攻占;绎,地名。公孙归父率领军队攻打邾国,并攻占了绎地。

大水:指发生大洪水。

季孙行父如齐:季孙行父,鲁国大夫;如,前往。季孙行父前往齐国。

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天王,指周王;使,派遣;王季子,周王的儿子;来聘,前来访问。周王派遣王季子前来访问。

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聘,问也。:解释了“王季”和“子”的含义,以及“聘”的意义。

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同上条解释。

饥:指发生饥荒。

楚子伐郑:楚子,指楚国的国君;伐,攻打;郑,指郑国。楚国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公如齐。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十年’为鲁国历史年份,‘春’则表明季节,春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为出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公如齐’则说明鲁国国君亲自前往齐国,这一举动可能出于外交、政治或经济目的,为后续故事埋下伏笔。

二、公至自齐。

此句承上启下,表明鲁国国君已经从齐国归来。‘至’字体现了归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暗示着此次出行的成果。

三、齐人归我济西田。公娶齐,齐由以为兄弟反之。不言来,公如齐受之也。

此句讲述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土地交换事件。‘齐人归我济西田’表明齐国将济西田归还给鲁国,‘公娶齐’则说明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结为兄弟,两国关系因此得到加强。‘反之’一词暗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言来’则表明鲁国国君亲自前往齐国接受土地,体现了对齐国的尊重。

四、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夏四月丙辰日发生的日食现象。日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象征着国家或君主的危机。此句暗示了当时国家可能面临某种危机。

五、己巳,齐侯元卒。

此句记载了齐国国君齐侯元的去世。‘己巳’为古代干支纪年,‘齐侯元’指齐国国君,‘卒’则表示去世。齐侯元的去世对齐国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齐崔氏出奔卫。

此句讲述了齐国的崔氏家族因政治原因而出奔至卫国。‘崔氏’为齐国望族,‘出奔’则表示逃离。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家族纷争。

七、公如齐。

此句再次提到鲁国国君前往齐国,可能是因为齐侯元的去世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变动。

八、公至自齐。

此句与第二句类似,表明鲁国国君已经从齐国归来。

九、癸巳,陈夏征舒弒其君平国。

此句记载了陈国国君平国被其臣子夏征舒弒杀的事件。‘癸巳’为干支纪年,‘弒’则表示弑杀。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臣子弑君现象时有发生。

十、六月,宋师伐滕。

此句讲述了宋国出兵攻打滕国的历史事件。‘宋师’指宋国军队,‘伐’则表示攻打。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纷争。

十一、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此句讲述了公孙归父前往齐国,为齐惠公举行葬礼。‘公孙归父’为鲁国官员,‘葬’则表示安葬。此句体现了鲁国对齐国的尊重与友好。

十二、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此句记载了晋国、宋国、卫国和曹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历史事件。‘晋人’等指各国的军队,‘伐’则表示攻打。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纷争。

十三、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此句讲述了周天子派遣王季子前来鲁国访问。‘天王’指周天子,‘王季子’为王子,‘聘’则表示访问。此句体现了周天子对鲁国的重视与友好。

十四、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

此句讲述了鲁国公孙归父率领军队攻打邾国,并取得胜利。‘帅师’表示率领军队,‘取绎’则表示攻占。此句反映了鲁国在军事上的强大。

十五、大水。

此句记载了发生大水的自然灾害。‘大水’表示洪水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十六、季孙行父如齐。

此句讲述了鲁国季孙行父前往齐国。‘季孙行父’为鲁国官员,‘如’表示前往。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交往。

十七、冬,公孙归父如齐。

此句与第七句类似,表明鲁国公孙归父再次前往齐国。

十八、齐侯使国佐来聘。

此句讲述了齐国国君派遣国佐前来鲁国访问。‘齐侯’指齐国国君,‘国佐’为齐国官员,‘聘’则表示访问。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交往。

十九、饥。

此句记载了饥荒的发生。‘饥’表示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

二十、楚子伐郑。

此句讲述了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的历史事件。‘楚子’指楚国国君,‘伐’则表示攻打。此句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纷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