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二、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三、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四、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一事而再会,公志于后会也。后,志疑也。
五、杞伯成卒于会。
六、六月,葬陈惠公。
七、许迁于容城。
八、秋,七月,公至自会。
九、刘卷卒。此不卒而卒者,贤之也。环内诸侯也,非列土诸侯。此何以卒也?天王崩,为诸侯主也。
十、葬杞悼公。
十一、楚人围蔡。
十二、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
十三、葬刘文公。
十四、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举,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楚。
吴其称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举其贵者也。蔡侯之以之,则其举贵者何也?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诛于楚也,挟弓持矢而干阖庐。阖庐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谏曰:‘臣闻之,君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弗为也。’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正是日,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得归。归乃用事乎汉,曰:‘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焉。’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蔡请救于吴。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
何以不言救也?救大也。日入,易无楚也。易无楚者,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
何以不言灭也?欲存楚也。其欲存楚奈何?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
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
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四年-译文
一、在鲁国的第四年春天,二月,陈国的国君吴去世。
二、三月,鲁国的国君与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在召陵会盟,共同侵略楚国。
三、夏天,四月,庚辰日,蔡国的公孙姓率领军队灭亡了沈国,将沈国的国君嘉带回并杀死了他。
四、五月,鲁国的国君与诸侯在皋鼬会盟。一件事情发生两次会盟,鲁国的国君希望在后一次会盟中达成目的。后,指的是目的,疑虑。
五、杞国的国君成在会盟中去世。
六、六月,安葬了陈国的惠公。
七、许国迁都到容城。
八、秋天,七月,鲁国的国君从会盟地返回。
九、刘卷去世。这是没有宣布去世却去世的情况,是对贤人的尊敬。环内诸侯,不是分封土地的诸侯。这是为什么去世呢?因为天王的去世,诸侯成为主事者。
十、安葬了杞国的悼公。
十一、楚国人包围了蔡国。
十二、晋国的士鞅、卫国的孔圉率领军队攻打鲜虞。
十三、安葬了刘文公。
十四、冬天,十一月,庚午日,蔡侯率领吴国的人与楚人在伯举作战,楚军大败。楚国的囊瓦逃亡到郑国。庚辰日,吴国攻入楚国。
吴国为什么称子?因为蔡侯称呼他为子,表明了他的尊贵。蔡侯称呼他为子,那么他之所以被尊贵是因为什么?吴国信奉中原文化而排斥夷狄,吴国进步了。那么,他们信奉中原文化而排斥夷狄是怎样的呢?因为子胥的父亲在楚国被杀,子胥带着弓箭去见吴王阖庐。阖庐说:‘太勇敢了,太大胆了。’因此想要起兵攻打楚国,子胥劝阻说:‘我听说,君主不为普通百姓兴兵。而且侍奉君主就像侍奉父亲一样,损害君主的道义,报复父亲的仇恨,我不做这样的事。’于是停止了。蔡昭公朝见楚国,有一件华丽的皮衣。就在这一天,囊瓦向他索要,昭公不给,因此被囊瓦拘禁在南郢,过了几年才得以返回。返回后,他在汉水边从事事务,说:‘如果诸侯中有想要攻打楚国的,我愿意作为先锋。’楚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生气,因此起兵攻打蔡国。蔡国向吴国求救。子胥说:‘蔡国并没有罪,楚国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如果君主有忧患中原之心,那么现在就是时候了。’因此起兵攻打楚国。为什么不说是救援呢?因为救援是大事。等到太阳落山,就不用担心楚国了。不用担心楚国是因为破坏了宗庙,迁移了陈国的器物,鞭打了平王的坟墓。为什么不说是灭亡呢?是因为想要保存楚国。那么,他们想要保存楚国是怎样的呢?昭王军队战败逃跑,父老乡亲送他,说:‘我不贤,失去了先君的领地,父老乡亲们回去吧,何必担忧没有君主?我将带着这些进入海洋。’父老乡亲们说:‘有这样的贤君,凭借我们的民众不如吴国,但宁愿战死也不愿向楚国投降。’一起击败了吴国人,恢复了昭王的位置。为什么称吴国为狄呢?因为他们的行为类似于狄人。什么叫做类似于狄人呢?君主住在君主的寝宫,而与君主的妻子通奸。大夫住在大夫的寝宫,而与大夫的妻子通奸。有人甚至想要与楚王的母亲通奸,这是不道德的。乘胜追击,深深追求利益,居住在别人的国家,因此恢复了他们的狄人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四年-注解
王:古代中国的一种尊称,指周王或诸侯国的君主。
二月:农历的二月,即春季的第二个月。
癸巳: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于记录日期。
陈侯吴:陈国的君主。
卒:去世。
公会:诸侯国君主之间的会盟。
刘子:刘国的君主。
晋侯:晋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蔡侯:蔡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陈子:陈国的太子。
郑伯:郑国的君主。
许男:许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莒子:莒国的君主。
邾子:邾国的君主。
顿子:顿国的君主。
胡子:胡国的君主。
滕子:滕国的君主。
薛伯:薛国的君主。
杞伯:杞国的君主。
小邾子:小邾国的君主。
齐国夏:齐国的君主。
召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侵楚:侵犯楚国。
蔡公孙姓:蔡国的公孙姓。
沈:沈国,后被蔡国灭。
沈子嘉:沈国的君主。
公:指鲁国的君主。
皋鼬: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志疑:心中有所怀疑。
杞伯成:杞国的君主。
陈惠公:陈国的君主。
容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秋:季节,指立秋到立冬之间。
公至自会:君主从会盟的地方返回。
刘卷:刘国的君主。
天王崩:周天子的去世。
杞悼公:杞国的君主。
楚人:楚国人。
晋士鞅:晋国的士鞅。
卫孔圉:卫国的孔圉。
鲜虞:鲜虞国,后被晋国和卫国所伐。
刘文公:刘国的君主。
蔡侯以吴子:蔡国的君主与吴国的君主。
伯举: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阖庐:吴国的君主。
子胥:吴国的贤臣。
囊瓦:楚国的将领。
南郢: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汉:汉水,位于今中国中部。
日入:太阳落山。
易无楚:使楚国不存在。
坏宗庙:破坏宗庙。
徙陈器:迁移陈国的器物。
挞平王之墓:鞭打平王的坟墓。
狄之:指像狄人一样。
狄道:狄人的行为方式或风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此句记载了陈侯吴的去世,简洁明了,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更迭和生死无常。‘王二月’表明了时间的准确性,‘癸巳’则记录了具体的日期,体现了古代文书的严谨性。
二、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此句描述了诸侯会盟并侵楚的历史事件。‘公会’一词表明了会盟的主持者,‘刘子’至‘齐国夏’列举了参与会盟的诸侯,‘侵楚’则揭示了会盟的目的。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军事冲突。
三、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此句记载了蔡国灭沈国的事件。‘夏’、‘四月’、‘庚辰’表明了时间,‘蔡公孙姓帅师’说明了行动的主体,‘灭沈’和‘杀之’则揭示了事件的结果。这段文字展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四、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
此句描述了公与诸侯在皋鼬会盟的事件。‘公’指代会盟的主持人,‘诸侯’则表明了参与会盟的国家。‘盟于皋鼬’揭示了会盟的地点。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一事而再会,公志于后会也。后,志疑也。
此句分析了会盟的意图和结果。‘一事而再会’表明了会盟的重复性,‘公志于后会也’揭示了会盟的目的,而‘后,志疑也’则表明了会盟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五、杞伯成卒于会。
此句记载了杞伯成在会盟中去世的事件。‘杞伯成’是去世的人物,‘卒于会’则表明了去世的地点。
六、六月,葬陈惠公。
此句描述了陈惠公的葬礼。‘六月’表明了时间,‘葬陈惠公’则揭示了事件的内容。
七、许迁于容城。
此句记载了许国迁都容城的事件。‘许’是迁都的国家,‘迁于容城’则表明了迁都的地点。
八、秋,七月,公至自会。
此句描述了公从会盟返回的事件。‘秋’、‘七月’表明了时间,‘公至自会’则揭示了事件的内容。
九、刘卷卒。
此句记载了刘卷的去世。‘刘卷’是去世的人物,‘卒’则表明了去世的事实。
此不卒而卒者,贤之也。环内诸侯也,非列土诸侯。此何以卒也?天王崩,为诸侯主也。
此段文字分析了刘卷去世的原因。‘此不卒而卒者,贤之也’表明了刘卷去世的特殊性,‘环内诸侯也,非列土诸侯’则说明了刘卷的身份,‘天王崩,为诸侯主也’揭示了刘卷去世的原因。
十、葬杞悼公。
此句描述了杞悼公的葬礼。‘葬杞悼公’揭示了事件的内容。
十一、楚人围蔡。
此句记载了楚人围攻蔡国的事件。‘楚人’是围攻者,‘围蔡’则表明了围攻的对象。
十二、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
此句描述了晋国和卫国联合出兵伐鲜虞的事件。‘晋士鞅’、‘卫孔圉’是出兵的将领,‘帅师伐鲜虞’则揭示了事件的内容。
十三、葬刘文公。
此句描述了刘文公的葬礼。‘葬刘文公’揭示了事件的内容。
十四、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举,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楚。
此段文字记载了蔡侯与吴子联合对抗楚人的战争。‘冬’、‘十有一月’、‘庚午’表明了时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举’揭示了战争的地点和双方,‘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吴入楚’则说明了战争的结果。
吴其称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举其贵者也。蔡侯之以之,则其举贵者何也?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
此段文字分析了吴国称子的原因。‘吴其称子何也’提出了问题,‘以蔡侯之以之,举其贵者也’解释了原因,‘蔡侯之以之,则其举贵者何也’进一步说明了原因,‘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则表明了吴国称子的意义。
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诛于楚也,挟弓持矢而干阖庐。阖庐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谏曰:‘臣闻之,君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弗为也。’于是止。
此段文字讲述了子胥劝谏阖庐的故事。‘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提出了问题,‘子胥父诛于楚也’说明了背景,‘挟弓持矢而干阖庐’描述了子胥的行为,‘阖庐曰’、‘子胥谏曰’则记录了阖庐和子胥的对话,‘于是止’则表明了子胥的劝谏效果。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正是日,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得归。
此段文字描述了蔡昭公被拘禁的事件。‘蔡昭公朝于楚’说明了背景,‘有美裘’揭示了事件的起因,‘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得归’则说明了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归乃用事乎汉,曰:‘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焉。’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
此段文字描述了蔡昭公归国后的行动和楚国的反应。‘归乃用事乎汉’说明了蔡昭公的行动,‘曰’则记录了他的言论,‘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则表明了楚国的反应。
蔡请救于吴。子胥曰:‘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
此段文字描述了蔡国向吴国求救和子胥的决策。‘蔡请救于吴’说明了蔡国的行动,‘子胥曰’则记录了子胥的言论,‘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则表明了子胥的决策。
何以不言救也?救大也。日入,易无楚也。易无楚者,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
此段文字分析了为什么不直接言救的原因。‘何以不言救也’提出了问题,‘救大也’解释了原因,‘日入,易无楚也’、‘易无楚者,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则进一步说明了原因。
何以不言灭也?欲存楚也。其欲存楚奈何?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
此段文字描述了楚国存续的原因和过程。‘何以不言灭也’提出了问题,‘欲存楚也’解释了原因,‘其欲存楚奈何’进一步说明了原因,‘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则描述了楚国存续的过程。
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
此段文字分析了吴国被称为狄的原因。‘何以谓之吴也’提出了问题,‘狄之也’解释了原因,‘何谓狄之也’进一步说明了原因,‘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则描述了吴国的行为。
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
此句总结了吴国被称为狄的原因。‘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则表明了吴国被称为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