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
二、夏,公会齐侯于颊谷。
三、公至自颊谷。
离会不致,何为致也?危之也。危之则以地致何也?为危之也。其危奈何?曰,颊谷之会,孔子相焉。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曰:‘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为命司马止之。齐侯逡巡而谢曰:‘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者,盖为此也。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在武备。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
四、晋赵鞅帅师围卫。
五、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六、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
七、宋乐大心出奔曹。
八、宋公子地出奔陈。
九、冬,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
十、叔孙州仇如齐。
十一、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鲁王在三月与齐国和好。
二、夏天,鲁王在颊谷会见了齐侯。
三、鲁王从颊谷回来。
离开会议却不报告,为什么还要报告呢?是因为担心。担心的话,为什么要用土地来报告呢?是为了表达担心。那担忧是什么呢?有人说,颊谷的会议,孔子是相礼的人。两位君主走到祭坛前,两位相礼的人互相作揖。齐国人突然喧哗起来,想要抓捕鲁君。孔子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去,没有走上完整的一级台阶,就回头看向齐侯,说:‘两位君主和好,夷狄的百姓为什么要来呢?’这是命令司马阻止他们。齐侯犹豫不决地道歉说:‘这是我的过错。’退下来后,对身边的几位大夫说:‘那个人带领他的君主遵循古人的道路,你们却只带领我走向夷狄的风俗,这是为什么?’会议结束后,齐国人让优施在鲁君的帐篷下跳舞。孔子说:‘嘲笑君主的人,罪该处死。’命令司马执行刑罚,那个人头脚分开从两个不同的门出去。齐国人归还了郓、讙、龟阴的田地,就是为了这个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有文治,但必须有武备。孔子在颊谷的会议中就看到了这一点。
四、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围攻卫国。
五、齐国人归还了郓、讙、龟阴的田地。
六、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围攻郈城。
七、宋国的乐大心逃亡到曹国。
八、宋国的公子地逃亡到陈国。
九、冬天,齐侯、卫侯和郑国的游速在安甫会面。
十、叔孙州仇去齐国。
十一、宋公的弟弟辰,以及宋仲佗、石彄逃亡到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年-注解
十年:指鲁国历法中的第十年,即公元前593年。
春:春季,指一年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三月:王指的是鲁国的国君,这里指的是鲁成公,三月即春季的第三个月。
及齐平:及,连词,表示与;齐,指齐国;平,和平。这里指鲁国与齐国达成和平。
公会齐侯于颊谷:公,指鲁国的国君鲁成公;会,会面;齐侯,齐国的国君;颊谷,地名,位于鲁国与齐国之间。这里指鲁成公与齐侯在颊谷会面。
公至自颊谷:公,指鲁成公;至,到达;自,从。这里指鲁成公从颊谷回来。
离会不致,何为致也?危之也。:离会,离开会面;不致,没有到达;危之,担忧;致,到达。这里指鲁成公离开会面没有到达目的地,是因为担心会有危险。
危之则以地致何也?为危之也。:以地致,用土地作为信物;为危之也,是为了表示担忧。这里指鲁成公用土地作为信物,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担忧。
其危奈何?:其,代词,指前面的危险;危,危险;奈何,怎么办。这里问的是这种危险怎么办。
孔子相焉:相,辅助;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里指孔子在颊谷之会中辅助鲁成公。
两君就坛,两相相揖:两君,两个国君;就坛,登上祭坛;两相,两个辅助国君的人;相揖,相互行礼。这里指两个国君和他们的辅助人员在祭坛上相互行礼。
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齐人,齐国人;鼓噪,喧哗;执,捉拿。这里指齐国人喧哗起来,想要捉拿鲁成公。
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历阶,逐级上台阶;不尽一等,没有登上最高的一级台阶;视,看;归乎,归向。这里指孔子逐级上台阶,没有登上最高的一级,然后看向齐侯。
夷狄之民何为来为?:夷狄,古代对边远部落的贬称;何为,为什么。这里问的是夷狄之民为何会来。
为命司马止之:为命,下令;司马,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止之,阻止。这里指孔子下令司马阻止。
齐侯逡巡而谢曰:逡巡,犹豫不决的样子;谢,道歉。这里指齐侯犹豫不决地道歉。
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退,退下;属,嘱咐;二三大夫,指齐国的几位大夫。这里指齐侯退下后嘱咐他的几位大夫。
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夫人,夫人,指齐侯的妻子;率,引导;行,实行;古人之道,古代的道德规范;二三子,几位大夫;独,单独;入,进入;夷狄之俗,夷狄的风俗。这里指齐侯的妻子引导他实行古代的道德规范,而几位大夫却引导他进入夷狄的风俗,问这是为什么。
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罢会,结束会面;优施,齐国人;舞,跳舞;幕下,帐篷下。这里指结束会面后,齐国人让优施在鲁君的帐篷下跳舞。
笑君者,罪当死:笑君者,嘲笑国君的人;罪当死,应该处死。这里指嘲笑国君的人应该处死。
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使,让;司马,官名;行法,执行法律;首足异门,头和脚从不同的门出来,指被处死。这里指让司马执行法律,嘲笑国君的人被处死。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者,盖为此也:来归,归还;郓、讙、龟阴,地名;田,田地。这里指齐国人归还郓、讙、龟阴的田地,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在武备:因是以见,因此可以看出;文事,文治;武备,军事准备。这里指虽然文治很重要,但必须有军事准备。
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见之矣,看到了。这里指孔子在颊谷之会中看到了这一点。
晋赵鞅帅师围卫:晋,晋国;赵鞅,晋国的大夫;帅,率领;师,军队;围,包围;卫,卫国。这里指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包围了卫国。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齐人,齐国人;来归,归还;郓、讙、龟阴,地名;田,田地。这里指齐国人归还了郓、讙、龟阴的田地。
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叔孙州仇、仲孙何忌,人名;帅,率领;师,军队;围,包围;郈,地名。这里指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包围了郈。
宋乐大心出奔曹:宋,宋国;乐大心,人名;出奔,逃亡;曹,曹国。这里指宋国的乐大心逃亡到曹国。
宋公子地出奔陈:宋公子地,人名;出奔,逃亡;陈,陈国。这里指宋公子地逃亡到陈国。
冬,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冬,冬季;齐侯、卫侯、郑游速,人名;会,会面;安甫,地名。这里指齐侯、卫侯和郑游速在安甫会面。
叔孙州仇如齐:叔孙州仇,人名;如,到。这里指叔孙州仇到齐国去。
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宋公之弟辰,人名;暨,和;宋仲佗、石彄,人名;出奔,逃亡;陈,陈国。这里指宋公的弟弟辰和宋仲佗、石彄逃亡到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年’指鲁国历年的纪年,‘春’指春季,‘王三月’指周王朝的第三个月份,‘及齐平’则表明鲁国与齐国在此时达成和平。此句体现了古文中对时间、事件和关系的清晰叙述,是史书叙事的典型手法。
二、夏,公会齐侯于颊谷。
此句叙述鲁国君主与齐侯在颊谷会面的历史事件。‘公会’表示鲁国君主亲自出席,‘齐侯’指齐国的君主,‘颊谷’是会面的地点。这里的‘会’字,不仅指会面,还含有双方交流、协商的意味,体现了古代外交的礼仪与规范。
三、公至自颊谷。
此句承接上句,说明鲁国君主从颊谷会面归来。‘公’指鲁国君主,‘至’表示到达,‘自’则是从的意思。此句简洁地描绘了事件的进程,体现了古文叙事的紧凑与流畅。
离会不致,何为致也?危之也。
此句是对颊谷之会中发生事件的评论。‘离会不致’指的是会面结束后,鲁国君主没有立即返回,而是滞留了一段时间。‘何为致也’是询问原因,‘危之也’则直接指出原因在于鲁国君主感到危险。这里的‘危之’不仅是对鲁国君主个人感受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外交环境的不确定性。
危之则以地致何也?为危之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鲁国君主滞留的原因。‘危之’再次强调危险,‘则以地致’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为危之也’则说明这种方式是为了表明危险。这里的‘地’可以理解为外交手段或策略,反映了古代外交的复杂性。
其危奈何?曰,颊谷之会,孔子相焉。
此句引出具体的事件经过。‘其危奈何’是在询问危险的具体情况,‘曰’是回答,‘颊谷之会’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会面,‘孔子相焉’则说明孔子在场。这里的‘相’字,既有陪伴的意思,也含有协助、辅佐的含义,体现了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两君就坛,两相相揖。
此句描绘了会面的具体场景。‘两君’指鲁侯和齐侯,‘就坛’表示双方在祭坛上会面,‘两相’指两位辅佐君主的大臣,‘相揖’则是相互行礼。这里的‘揖’字,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反映了古代礼仪的严谨。
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此句描述了会面中发生的突发情况。‘齐人’指齐国的百姓,‘鼓噪而起’表示喧哗骚动,‘欲以执鲁君’则是想要捉拿鲁国君主。这里的‘执’字,既有抓住的意思,也含有控制、操纵的含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
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曰:‘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为命司马止之。
此句描写了孔子在危机时刻的应对。‘历阶而上’表示孔子迅速登上台阶,‘不尽一等’则说明他没有完全登上最高一级台阶,‘而视归乎齐侯’则是向齐侯示意。孔子的话‘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是在质问齐侯为何让百姓参与其中,‘为命司马止之’则是命令司马制止骚乱。
齐侯逡巡而谢曰:‘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
此句描述了齐侯的反应。‘逡巡而谢’表示齐侯犹豫不决地道歉,‘寡人之过也’则是承认错误。齐侯退下后,与两位大夫交谈,表达了对鲁国君主和孔子尊敬的态度,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
此句叙述了会面结束后的事件。‘罢会’表示会面结束,‘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则是齐国人派来优施在鲁君的帐篷下跳舞。这里的‘优施’可能是一种表演者,也可能是使者,反映了当时外交活动中文化交流的一面。
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
此句描绘了孔子对优施行为的处理。‘笑君者,罪当死’表示嘲笑君主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使司马行法焉’则是命令司马执行法律,‘首足异门而出’则是用极端的方式表示惩罚,反映了孔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君权的维护。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者,盖为此也。
此句说明了齐国人归还田地的原因。‘齐人来归’表示齐国人归还土地,‘郓、讙、龟阴之田’则是归还的具体土地,‘盖为此也’则是指出这是为了前文提到的事件。
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在武备。
此句总结前文,指出即使有文化、外交等文事,也必须在军事、武备方面做好准备。这里的‘文事’和‘武备’分别代表了文化和军事两个层面,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平衡发展的重视。
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
此句以孔子之口表达了对颊谷之会的总结,表明孔子从中得到了启示。这里的‘见’字,既有看见的意思,也含有领悟、体会的含义,体现了孔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四、晋赵鞅帅师围卫。
此句叙述了晋国赵鞅率军围攻卫国的历史事件。‘晋赵鞅’指晋国的将领赵鞅,‘帅师’表示率领军队,‘围卫’则是围攻卫国。此句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频繁。
五、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此句与前文相呼应,再次提到齐国人归还土地的事件。‘齐人来归’和‘郓、讙、龟阴田’与前文相同,体现了古代土地交易的频繁。
六、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
此句叙述了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军围攻郈国的历史事件。‘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是两位将领的名字,‘帅师’表示率领军队,‘围郈’则是围攻郈国。此句体现了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地方势力的对抗。
七、宋乐大心出奔曹。
此句叙述了宋国乐大心逃亡到曹国的历史事件。‘宋乐大心’是宋国人的名字,‘出奔’表示逃亡,‘曹’是乐大心逃亡的目的地。此句体现了古代社会动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
八、宋公子地出奔陈。
此句与前句类似,叙述了宋国公子地逃亡到陈国的历史事件。‘宋公子地’是宋国人的名字,‘出奔’表示逃亡,‘陈’是公子地逃亡的目的地。此句同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
九、冬,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
此句叙述了齐侯、卫侯和郑侯在安甫会面的历史事件。‘冬’指冬季,‘齐侯’、‘卫侯’和‘郑侯’分别指齐、卫、郑三国的君主,‘游速会’表示快速会面,‘安甫’是会面的地点。此句体现了古代外交的频繁和各国之间的互动。
十、叔孙州仇如齐。
此句叙述了叔孙州仇前往齐国的历史事件。‘叔孙州仇’是人物的名字,‘如’表示前往,‘齐’是目的地。此句体现了古代人物交往的频繁和地域之间的联系。
十一、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
此句叙述了宋公的弟弟辰以及宋仲佗、石彄逃亡到陈国的历史事件。‘宋公之弟辰’、‘宋仲佗’和‘石彄’是人物的名字,‘出奔’表示逃亡,‘陈’是目的地。此句同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