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四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晋赵阳出奔宋。

二、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

三、夏,卫北宫结来奔。

四、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

五、吴子光卒。

六、公会齐侯、卫侯于牵。

七、公至自会。

八、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九、天王使石尚来归脤。

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其辞石尚,士也。何以知其士也?天子之大夫不名。石尚欲书春秋,谏曰:“久矣,周之不行礼于鲁也,请行脤。”贵复正也。

十、卫世子蒯聩出奔宋。

十一、卫公孟彄出奔郑。

十二、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十三、大搜于比蒲。

十四、邾子来会公。

十五、城莒父及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四年-译文

一、十四年前,春天,卫国的公叔戍逃跑到我们这里,晋国的赵阳逃跑到宋国。

二、二月,辛巳日,楚国的公子结和陈国的公孙佗人率领军队灭掉了顿国,将顿国的君主牂归俘虏回来。

三、夏天,卫国的北宫结逃跑到我们这里。

四、五月,于越国在檇李战役中打败了吴国。

五、吴国的君主吴子光去世。

六、我们在牵地会见了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

七、君主从会盟地回来。

八、秋天,齐国的国君和宋国的国君在洮地会面。

九、周天子的使者石尚来归还祭肉。祭肉是什么?是放在祭器里的肉,生肉叫脤,熟肉叫膰。这里说的石尚是士的身份。怎么知道他是士呢?因为天子的臣子不直接称呼名字。石尚想要在《春秋》上记录此事,劝谏说:‘很久以来,周室对鲁国不实行礼制了,请恢复脤的礼制。’这是为了尊贵地恢复正确的礼制。

十、卫国的世子蒯聩逃跑到宋国。

十一、卫国的公孟彄逃跑到郑国。

十二、宋国的国君的弟弟辰从萧地逃跑到我们这里。

十三、在比蒲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

十四、邾国的君主来参加我们的会盟。

十五、修筑了莒父和霄两座城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四年-注解

卫公叔戍:卫国的公族,此处指卫公叔戍,他来投奔晋国。

赵阳:晋国的一个封地或者地名,此处指赵阳,赵阳出奔宋国。

楚公子结:楚国的公子,此处指楚公子结,他率领军队灭掉了顿国。

陈公孙佗人:陈国的公孙,此处指陈公孙佗人,他率领军队灭掉了顿国。

顿子牂归:顿国的国君,被楚国灭国后,其子牂归。

卫北宫结:卫国的北宫家族成员,此处指卫北宫结,他来投奔。

于越:古代越国的别称,此处指于越,于越在檇李之战中击败了吴国。

吴子光:吴国的君主,此处指吴子光,他去世。

牵:地名,此处指牵,诸侯会盟的地方。

洮:地名,此处指洮,诸侯会盟的地方。

天王:周王的别称,此处指周王。

石尚:周王的使者,此处指石尚,他来归还祭肉。

脤: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肉食,通常是指未经切割的整块肉。

膰:与“脤”相对,指切割后的熟肉。

士:古代社会中的士阶层,此处指石尚是一个士。

卫世子蒯聩:卫国的世子,此处指卫世子蒯聩,他出奔宋国。

卫公孟彄:卫国的公族,此处指卫公孟彄,他出奔郑国。

宋公之弟辰:宋国的公族,此处指宋公之弟辰,他从萧地来投奔。

比蒲:地名,此处指比蒲,进行大规模搜捕的地方。

邾子:邾国的国君,此处指邾子,他来与诸侯会盟。

莒父:地名,此处指莒父,城池被建造的地方。

霄:地名,此处指霄,城池被建造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四年-评注

一、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晋赵阳出奔宋。

此句记载了鲁国十四年春季的重要事件。‘十有四年’是对时间的明确记载,体现了春秋时期史书的严谨性。‘卫公叔戍来奔’与‘晋赵阳出奔宋’两件事情的并列,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政治动荡与频繁流动的现实。‘来奔’一词,揭示了人物的政治立场与行为,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

二、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

此句记载了楚国与陈国联合灭掉顿国的历史事件。‘二月’、‘辛巳’是对具体时间的记载,‘帅师’表明了军事行动的规模。‘灭顿’与‘以顿子牂归’揭示了战争的胜利与战败者的命运。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与权力争夺。

三、夏,卫北宫结来奔。

此句记载了卫国的北宫结来投奔鲁国的事件。‘夏’字点明了时间,‘来奔’一词体现了人物的政治选择。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与个人投奔的常态。

四、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

此句记载了越国在檇李之战中击败吴国的历史事件。‘五月’是对时间的记载,‘败吴于檇李’揭示了战争的胜负。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五、吴子光卒。

此句记载了吴国国君吴子光的去世。‘吴子光’是对去世者的称谓,‘卒’字是对死亡事实的陈述。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更迭的常态。

六、公会齐侯、卫侯于牵。

此句记载了鲁国君主与齐侯、卫侯在牵地会盟的事件。‘公会’表明了会盟的双方,‘于牵’是对会盟地点的记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与联盟。

七、公至自会。

此句记载了鲁国君主从会盟地点返回的事件。‘公至’是对君主返回的陈述,‘自会’表明了返回的起点。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君主外交活动的常态。

八、秋,齐侯、宋公会于洮。

此句记载了齐侯与宋侯在洮地会盟的事件。‘秋’字点明了时间,‘公会于洮’揭示了会盟的双方与地点。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与联盟。

九、天王使石尚来归脤。

此句记载了周天王派遣石尚返回鲁国的事件。‘天王’是对周王的尊称,‘使石尚来归脤’揭示了事件的主体与目的。‘脤’字在此处指代祭肉,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食品。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礼制。

十、卫世子蒯聩出奔宋。

此句记载了卫国的世子蒯聩逃往宋国的事件。‘卫世子蒯聩’是逃亡者的身份,‘出奔宋’揭示了逃亡的目的地。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动荡与人物流亡的现象。

十一、卫公孟彄出奔郑。

此句记载了卫国的公孟彄逃往郑国的事件。‘卫公孟彄’是逃亡者的身份,‘出奔郑’揭示了逃亡的目的地。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动荡与人物流亡的现象。

十二、宋公之弟辰自萧来奔。

此句记载了宋公的弟弟辰从萧地逃往鲁国的事件。‘宋公之弟辰’是逃亡者的身份,‘自萧来奔’揭示了逃亡的起点与目的地。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动荡与人物流亡的现象。

十三、大搜于比蒲。

此句记载了在比蒲地区进行大规模搜捕的事件。‘大搜’表明了搜捕的规模,‘于比蒲’是对地点的记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对叛乱与逃亡者的打击。

十四、邾子来会公。

此句记载了邾国的君主来鲁国会见鲁国君主的事件。‘邾子’是对邾国君主的称谓,‘来会公’揭示了会见的双方。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与联盟。

十五、城莒父及霄。

此句记载了在莒父和霄两地筑城的事件。‘城莒父及霄’是对筑城地点的记载,‘城’字表明了筑城的动作。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巩固国防而进行的军事建设。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