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来朝。
二、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不敬莫大焉。
三、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
四、夏,五月,辛亥,郊。
五、壬申,公薨于高寝。高寝,非正也。
六、郑罕达帅师伐宋。
七、齐侯、卫侯次于渠蒢。
八、邾子来奔丧。丧急,故以奔言之。
九、秋,七月,壬申,弋氏卒。妾辞也,哀公之母也。
十、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十一、九月,滕子来会葬。
十二、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稷,乃克葬。葬既有日,不为雨止,礼也。雨不克葬,丧不以制也。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
十三、辛巳,葬定弋。
十四、冬,城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周王正月,邾国的国君来朝见。
二、一只老鼠吃了祭祀用的牛,牛因此死亡,于是重新占卜选择另一头牛。不敬的事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三、二月,辛丑日,楚国的国君灭掉了胡国,将胡国的胡子豹带回。
四、夏天,五月,辛亥日,进行郊祭。
五、壬申日,国君在宫中的高寝去世。高寝不是举行正式仪式的地方。
六、郑国的罕达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七、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驻扎在渠蒢。
八、邾国的国君来参加丧事。因为丧事紧急,所以用‘奔丧’这个词来表达。
九、秋天,七月,壬申日,弋氏去世。这是妾室去世,是哀公的母亲。
十、八月,庚辰日,月初,发生了日食。
十一、九月,滕国的国君来参加葬礼。
十二、丁巳日,安葬我们的国君定公,下雨,没能完成葬礼。戊午日,太阳落山后举行稷祭,才得以完成葬礼。葬礼已经有了日期,不会因为下雨而停止,这是礼制。下雨没能完成葬礼,丧事不能按照规定进行。‘乃’是一个紧急的措辞,表示不足以表达日期的紧迫。
十三、辛巳日,安葬定公的妾室。
十四、冬天,修筑城池漆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五年-注解
十五:指周历的年份,周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十五’即指周历的某一年。
春:指春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周王朝的历法中的正月。
邾子:邾子是邾国的国君,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来朝:来朝是指国君前来朝见天子,表示对天子的尊敬和臣服。
鼷鼠:鼷鼠是一种小型的啮齿类动物,这里可能是指某种不吉利的动物。
郊牛:郊牛是指用于祭祀的牛,通常在郊外进行祭祀活动。
改卜:改卜是指改变占卜的结果,这里指因为牛死而重新进行占卜。
不敬莫大焉: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不敬的行为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表示极大的不敬。
二月:指农历的二月,即春季的第二个月。
辛丑:天干地支纪日,辛丑指的是这一天的干支。
楚子:楚子是楚国的国君,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胡:胡是指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胡子豹:胡子豹是胡国的一个人物,这里可能是指胡国的一个贵族。
夏:指夏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指农历的五月,夏季的第五个月。
辛亥:天干地支纪日,辛亥指的是这一天的干支。
郊:郊是指郊外,这里指在郊外进行祭祀活动。
壬申:天干地支纪日,壬申指的是这一天的干支。
公:公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这里指鲁国的国君。
薨:薨是指诸侯或高官去世,这里指鲁国国君去世。
高寝:高寝是指高大的寝宫,这里可能指鲁国国君的陵墓。
非正也:非正也表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这里可能指国君去世后不应立即葬于高寝。
郑罕达:郑罕达是郑国的一个人物,这里可能是指郑国的将领。
师:师是指军队,这里指郑国的军队。
伐:伐是指攻打,这里指郑国攻打宋国。
齐侯:齐侯是齐国的国君,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
卫侯:卫侯是卫国的国君,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次:次是指停留,这里指齐侯和卫侯停留在渠蒢。
渠蒢:渠蒢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奔丧:奔丧是指急忙赶去参加丧礼,这里指邾子急忙赶来参加鲁国国君的丧礼。
急,故以奔言之:因为情况紧急,所以用‘奔’这个词来描述。
秋:指秋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七月:指农历的七月,秋季的第一个月。
弋氏:弋氏是一个姓氏,这里可能指弋氏家族的一个成员。
妾辞也,哀公之母也:妾辞也是指哀公的母亲去世,哀公是鲁国国君的名字。
八月:指农历的八月,秋季的第八个月。
庚辰:天干地支纪日,庚辰指的是这一天的干支。
朔:朔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是指发生了日食,这是一种天文现象。
滕子:滕子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会葬:会葬是指参加葬礼,这里指滕子来参加鲁国国君的葬礼。
丁巳:天干地支纪日,丁巳指的是这一天的干支。
葬我君定公:葬我君定公是指安葬鲁国国君定公。
雨,不克葬:下雨,未能完成葬礼。
戊午:天干地支纪日,戊午指的是这一天的干支。
日下稷:日下稷可能是指日落时进行的一种仪式。
乃克葬:最终完成了葬礼。
礼也:这是符合礼制的。
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乃’是一个紧急的词汇,表示时间紧迫,不足以等待日子的流逝。
冬:指冬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通常指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城漆:城漆是指修建城墙,漆可能是指城墙的材料或地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来朝。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春季,周王朝的正月,邾国国君前来朝见周王的历史事件。邾子来朝,体现了古代诸侯国对周王朝的臣服与朝贡,是周代分封制下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十有五年’使用古汉语中的‘有’字,增加了语句的古典韵味,‘春’字点明了时间,‘王正月’则强调了周王朝的权威地位,‘邾子来朝’则是事件的主体,展现了古代诸侯国对中央王朝的尊崇与忠诚。
二、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
此句描述了郊祭活动中发生的一件不幸事件。‘鼷鼠食郊牛’用‘鼷鼠’形容小动物,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食’字表明了牛被侵害的情景,‘郊牛’则是指用于郊祭的牛。‘牛死’意味着郊祭活动无法进行,‘改卜牛’则表示需要重新选择牛进行祭祀。此句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祭祀物品的重视。
三、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二月,楚国灭掉胡国,将胡子豹(胡国国君)带回楚国的事件。‘二月’点明了时间,‘辛丑’是古代干支纪日,‘楚子灭胡’表明了楚国对胡国的军事征服,‘以胡子豹归’则揭示了楚国的政治意图,即通过俘虏胡国国君来巩固自身的统治。
四、夏,五月,辛亥,郊。
此句记录了鲁国第十五年夏季五月,鲁国举行郊祭的活动。‘夏’字点明了季节,‘五月’和‘辛亥’分别表示了具体日期,‘郊’字则是指郊祭这一重要仪式。郊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形式,旨在祭祀天地神灵,祈求国家安宁、五谷丰登。
五、壬申,公薨于高寝。
此句描述了鲁国第十五年某日,鲁国国君去世,遗体安置在高寝。‘壬申’是干支纪日,‘公薨’表示国君去世,‘高寝’则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国君的陵墓所在之处。此句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主权力的尊重以及对逝去君主的哀悼。
六、郑罕达帅师伐宋。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郑国国君郑罕达率领军队攻打宋国的事件。‘郑罕达帅师伐宋’中的‘帅’字表明了郑罕达的军事指挥地位,‘伐宋’则揭示了军事行动的目的。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外交斗争。
七、齐侯、卫侯次于渠蒢。
此句描述了鲁国第十五年,齐侯和卫侯在渠蒢地区停留。‘齐侯’和‘卫侯’分别指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次’字表示停留,‘渠蒢’则是地名。此句可能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互动或军事行动。
八、邾子来奔丧。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邾国国君前来参加鲁国国君的丧礼。‘邾子来奔丧’中的‘奔’字表明了邾国国君的急迫心情,‘丧’字则指丧礼。此句体现了古代诸侯国之间在丧葬礼仪上的相互尊重与支持。
九、秋,七月,壬申,弋氏卒。
此句描述了鲁国第十五年秋季七月,弋氏家族有人去世的事件。‘秋’字点明了季节,‘七月’和‘壬申’分别表示具体日期,‘弋氏卒’则揭示了事件主体。此句反映了古代中国家族观念的强烈,以及对家族成员去世的哀悼。
十、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八月朔日,发生了日食的天文现象。‘八月’和‘庚辰’分别表示具体日期,‘朔’字指月初,‘日有食之’则是指日食的发生。此句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的记录与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十一、九月,滕子来会葬。
此句描述了鲁国第十五年九月,滕国国君前来参加鲁国国君的葬礼。‘九月’和‘滕子来会葬’分别表示具体日期和事件主体,‘会葬’则表明了滕国国君对鲁国国君的哀悼与尊重。
十二、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稷,乃克葬。
此句记录了鲁国第十五年某日,鲁国国君定公下葬的过程。‘丁巳’和‘戊午’分别表示具体日期,‘葬我君定公’表明了葬礼的主体,‘雨’字说明下葬过程中遇到了雨天,‘不克葬’表示葬礼未能进行。‘日下稷’则是指太阳落山,‘乃克葬’表示在太阳落山后葬礼得以完成。此句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天气变化的关注。
十三、辛巳,葬定弋。
此句描述了鲁国第十五年某日,鲁国国君定公的妾室定弋下葬的事件。‘辛巳’表示具体日期,‘葬定弋’则揭示了事件主体。此句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妾室丧葬的记录,以及对家族成员去世的哀悼。
十四、冬,城漆。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冬季,鲁国在漆地修筑城墙的事件。‘冬’字点明了季节,‘城漆’则是指修筑城墙的具体地点。此句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防御的重视,以及对城池建设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