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二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

二、夏,葬薛襄公。

三、叔孙州仇帅师堕郈。

堕,犹取也。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五、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

六、秋,大雩。

七、冬,十月,癸亥,公会齐侯盟于黄。

八、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九、公至自黄。

十、十有二月,公围成。

非国言围。围成,大公也。

十一、公至自围成。

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边乎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二年-译文

一、十二年春天,薛伯定去世。

二、夏天,埋葬了薛襄公。

三、叔孙州仇率领军队攻占了郈城。‘堕’在这里的意思是攻占。

四、卫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五、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占了费国。

六、秋天,发生了大旱。

七、冬天,十月癸亥日,鲁国国君在黄地与齐侯结盟。

八、十一月丙寅日,月初,发生了日食。

九、鲁国国君从黄地返回。

十、十二月,鲁国国君围攻成国。这里不是指国家间的围攻,而是指围攻成国,成国是鲁国的一个大诸侯。

十一、鲁国国君从围攻成国的地方返回。

十二、为什么从围攻成国的地方返回?是因为形势危急。什么形势危急?是边境上与齐国的紧张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二年-注解

十二年:十二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年份,具体指鲁国国君鲁庄公的第十二个年号。

薛伯定:薛伯定是鲁国的一个官员或贵族,他的去世在鲁国历史上有所记载。

卒:卒,意为去世,死亡。

夏:夏,指一年中的夏季,通常指农历四月至六月。

葬:葬,意为安葬,埋葬。

薛襄公:薛襄公是薛国的一位国君,他的葬礼被记录在鲁国的史书中。

叔孙州仇:叔孙州仇是鲁国的一个贵族,他担任帅师堕郈的将领。

帅师:帅师,意为率领军队。

堕:堕,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攻陷,摧毁。古代文献中常用‘堕’来表示攻城或摧毁城池。

郈:郈,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卫公孟彄:卫公孟彄是卫国的国君,他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曹:曹,古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季孙斯:季孙斯是鲁国的一个贵族,他担任帅师堕费的将领。

仲孙何忌:仲孙何忌是鲁国的一个贵族,他担任帅师堕费的将领。

费:费,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秋:秋,指一年中的秋季,通常指农历七月至九月。

大雩:大雩,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用以祈求降雨。

冬:冬,指一年中的冬季,通常指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十月:十月,指农历的第十个月。

癸亥:癸亥,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特定的日期。

公会齐侯盟于黄:公会齐侯盟于黄,指鲁国的国君与齐国的国君在黄地举行盟约。

黄:黄,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十有一月:十有一月,指农历的十一月。

丙寅:丙寅,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特定的日期。

朔: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现象。

公至自黄:公至自黄,指鲁国的国君从黄地返回。

十有二月:十有二月,指农历的十二月。

公围成:公围成,指鲁国的国君围攻成地。

非国言围:非国言围,表示围攻的行为不是国家间的正式战争,可能是一种军事行动或围困。

围成,大公也:围成,大公也,表示围攻的对象是成地的大公,即成地的贵族。

何以致?危之也:何以致?危之也,表示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危险。

何危尔?边乎齐也:何危尔?边乎齐也,表示危险的原因是来自齐国的威胁,即齐国的边境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十有二年’指鲁国第十二年,‘春’字表明了季节。‘薛伯定卒’则记录了薛国国君薛伯定的去世,这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同时也暗示了薛国可能因国君之逝而面临一定的政治动荡或权力真空。

二、夏,葬薛襄公。

继前句,此句记载了薛国国君薛襄公的葬礼。‘夏’字再次强调了时间,‘葬’字则是对这一重要仪式的描述。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礼仪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死者的尊重。

三、叔孙州仇帅师堕郈。

此句描述了叔孙州仇率领军队攻打郈国。‘帅师’表示出兵,‘堕’字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攻陷。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和军事力量的运用。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此句记载了卫国的卫公孟彄率军攻打曹国。与上句类似,‘帅师’表示出兵,‘伐’字则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

五、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

此句描述了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费国。与前两句相比,此句中提到了两位将领的名字,这表明了鲁国在军事上的多面手。

六、秋,大雩。

‘秋’字再次表明了时间,‘大雩’则是一种古代的祭祀活动,通常用于祈求雨水。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七、冬,十月,癸亥,公会齐侯盟于黄。

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在冬季与齐侯在黄地会盟。‘癸亥’是具体的日期,‘会盟’则是两国之间的外交行为。这表明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和平与稳定。

八、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十一月初一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朔’指月初,‘日有食之’则是对日食现象的描述。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这一记录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重视。

九、公至自黄。

此句表明鲁国国君从黄地返回。‘公’字指代鲁国国君,‘至’表示到达,‘自’字则说明返回的起点。

十、十有二月,公围成。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在十二月围攻成国。‘围’字表明了军事行动,‘成’则是被围攻的国家。然而,‘非国言围’这句话则是对‘围’字的一种特殊用法,意味着围攻的不是国家,而是特定的‘大公’。

十一、公至自围成。

此句表明鲁国国君从围攻成国的行动中返回。‘何以致’是对前句的提问,‘危之也’则是对围攻行动目的的解释。‘何危尔’进一步询问了危险的具体来源,‘边乎齐也’则回答了问题,指出危险的来源是与齐国的边界问题。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边界争端和军事威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