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春,齐侯次于垂葭。
二、夏,筑蛇渊囿。
三、大搜于比蒲。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五、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六、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七、晋赵鞅归于晋。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也?贵其以地反也。贵其以地反,则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许悔过也。许悔过,则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国也。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
八、薛弒其君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三年-译文
一、在十三年的春天,齐国的国君在垂葭这个地方驻扎。
二、夏天,建造了蛇渊园林。
三、在比蒲地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搜捕。
四、卫国的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五、秋天,晋国的赵鞅逃到晋阳,这是叛逃行为。这里的‘以’是指‘因为’,‘叛’就是直接叛逃的意思。
六、冬天,晋国的荀寅和士吉射逃到朝歌,这也是叛逃行为。
七、晋国的赵鞅回到了晋国。这是叛逃后归来的行为,为什么用‘归’这个词呢?是因为他是因为土地问题而反叛的。认为他因为土地问题反叛是件大事,如果不是大事,那么就只是承认错误了。承认错误,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叛逃呢?是因为他擅自返回,没有得到国君的命令。这是在用土地问题来纠正国家的不正。
八、薛国的人杀死了他们的国君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三年-注解
齐侯:齐国的国君,即齐国的君主。
垂葭: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筑:建造,建筑。
蛇渊囿:蛇渊是地名,囿是古代的园林或狩猎场。
大搜:大规模的搜索或征召。
比蒲: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卫公孟彄:卫国的公孟彄,公孟彄是人名。
师:军队。
曹: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晋赵鞅:晋国的赵鞅,赵鞅是人名。
晋阳: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叛:背叛,叛变。
荀寅:晋国的大夫荀寅,荀寅是人名。
士吉射:晋国的大夫士吉射,士吉射是人名。
朝歌: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薛: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弒:杀害,弑是古代用于描述杀害国君或尊长的行为。
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以者,不以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是以某种方式,那么就不是以另一种方式。
直叛:直接叛变。
贵:重视,珍贵。
地:土地,这里指领土。
正:使…正,使…安定。
君命:君主的命令。
悔过:悔改自己的过错。
大利:很大的利益。
许:允许,同意。
入:进入,这里指逃入或回到自己的领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三年-评注
一、十有三年,春,齐侯次于垂葭。
此句描述了鲁国历史上一件具体事件,即鲁国十三年春季,齐国的国君停留在垂葭。‘次’字在此处意为停留,‘垂葭’则是地名。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齐侯的停留可能意味着对鲁国的某种政治姿态或军事部署。从文化角度看,这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军事行动和外交互动。
二、夏,筑蛇渊囿。
这句话提到了夏季时鲁国进行的一项工程——建造蛇渊囿。‘囿’是古代对园林的称呼,‘蛇渊’则是园林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鲁国在春秋时期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三、大搜于比蒲。
‘大搜’在此处指的是大规模的搜捕行动,‘比蒲’是地名。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在处理社会治安问题上的举措,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稳定秩序的重视。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的复杂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四、卫公孟彄帅师伐曹。
这句话描述了卫国的公孟彄率领军队攻打曹国的历史事件。‘帅’字表示领导,‘伐’则表示攻打。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状态,以及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军事行动。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五、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这句话讲述了晋国赵鞅在秋季进入晋阳并叛变的历史事件。‘入’表示进入,‘叛’表示叛变。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官员对国家的背叛。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普遍现象。
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以者’和‘不以者’是对‘入’和‘叛’这两个动作的解释。‘以者’表示按照某种方式,‘不以者’则表示不按照某种方式。‘叛’直接解释为叛变。这句话反映了古文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词语的反复强调来加深读者对事件的印象。
六、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这句话描述了晋国的荀寅和士吉射在冬季进入朝歌并叛变的历史事件。这句话与第五句类似,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官员的叛变行为。
七、晋赵鞅归于晋。
这句话讲述了晋国的赵鞅回归晋国的事件。‘归’表示回归,‘于’表示在。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反复变化。
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也?贵其以地反也。贵其以地反,则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许悔过也。许悔过,则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国也。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
这段话对赵鞅的叛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作者首先提出赵鞅叛变的事实,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和回答,揭示了赵鞅叛变的原因和动机。‘贵其以地反’表示赵鞅叛变是因为他回归了自己的领地,‘大利’表示这样做是有利的,‘许悔过’表示赵鞅有悔过的意愿。作者通过这些分析,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八、薛弒其君比。
这句话描述了薛国发生的一起弑君事件,‘弒’表示杀害,‘其君比’指的是薛国的国君。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宫廷政变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君主权威的挑战和威胁。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