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年-原文
【经】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传】
十年春,曹桓公卒。
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
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年-译文
【经】
十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庚申日,曹国的君主终生去世。
夏天五月,安葬了曹桓公。
秋天,鲁公与卫侯在桃丘会面,但没有见到。
冬天十二月丙午日,齐侯、卫侯、郑伯在郎地交战。
【传】
十年的春天,曹桓公去世。
虢仲向周王诬告他的大夫詹父。詹父有理由,带领周王的军队攻打虢国。夏天,虢公逃到虞国。
秋天,秦国人将芮伯万送回芮国。
起初,虞叔有一块玉,虞公向他索要,虞叔没有献出。后来他后悔了,说:“周朝的谚语有云:‘普通人没有罪,怀揣宝玉就是罪。’我何必留着它,只会招来祸害。”于是献出了玉。虞公又索要他的宝剑。虞叔说:“这是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将会害到我。”于是攻打虞公,虞公逃到共池。
冬天,齐、卫、郑三国在郎地交战,我们有理由。起初,北戎侵扰齐国,诸侯们去救援,郑国的公子忽立了功。齐国人宴请诸侯,让鲁国排在后面。鲁国按照周朝的班次排在郑国之后。郑国人愤怒,向齐国请求出兵。齐国人派卫国的军队帮助郑国,所以不称为侵略。先写齐、卫,是因为他们的王爵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年-注解
曹桓公:曹国的君主,名终生,谥号桓公。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
虢仲:虢国的君主,名仲。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詹父:虢国的大夫,因被虢仲诬陷而被迫以王师伐虢。
虞叔:虞国的贵族,名叔。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虞公:虞国的君主,因贪求虞叔的玉和宝剑而引发内乱。
共池:地名,虞公出奔的地方,具体位置不详。
郎:地名,今山东省境内,是齐、卫、郑三国与鲁国交战的地点。
北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诸侯国。
郑公子忽:郑国的公子,名忽,因在北戎侵扰齐国时立下战功而闻名。
周班:周朝的爵位等级制度,鲁国因遵循周班制度而将郑国排在后面,引发郑国的不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首先,文本提到了曹桓公的去世和葬礼,这是春秋时期常见的君主更替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的政治稳定性。接着,虢仲诬陷詹父,导致詹父以王师伐虢,虢公出奔虞国。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势力的干预。
虞叔与虞公的故事则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虞叔因担心怀璧其罪而献出玉器,但虞公贪得无厌,又索要宝剑,最终导致虞叔反抗,虞公出奔。这一事件体现了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的矛盾和对权力的争夺。
最后,齐、卫、郑三国与鲁国在郎地的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郑国因不满鲁国在周班制度中的安排,联合齐、卫两国对鲁国发动战争。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当时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多个层面。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叙事条理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