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四年-原文
【经】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传】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
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书不害也。
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四年-译文
【经】
十四年春季正月,鲁公在曹国会见了郑伯。
没有结冰。
夏季五月,郑伯派他的弟弟语来结盟。
秋季八月壬申日,御廪发生火灾。乙亥日,举行尝祭。
冬季十二月丁巳日,齐侯禄父去世。
宋国率领齐、蔡、卫、陈四国军队攻打郑国。
【传】
十四年春季,鲁公在曹国会见了郑伯。曹国人赠送了食物,这是合乎礼节的。
夏季,郑国的子人来重申盟约,并且巩固了在曹国的会盟。
秋季八月壬申日,御廪发生火灾。乙亥日,举行尝祭。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没有造成灾害。
冬季,宋国率领诸侯军队攻打郑国,报复宋国之前的战争。他们烧毁了渠门,进入了大逵。攻打东郊,夺取了牛首。将大宫的椽子带回去,用作卢门的椽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四年-注解
公会郑伯于曹:公指鲁国的君主,郑伯是郑国的君主,曹是地名。这句话描述了鲁国君主与郑国君主在曹地会面。
无冰:指冬季没有结冰,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国的君主派遣他的弟弟语前来结盟。
御廪灾:御廪指君主的粮仓,灾指火灾。描述了君主粮仓发生火灾。
尝: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秋季举行,以感谢丰收。
齐侯禄父卒:齐国的君主禄父去世。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宋国联合齐国、蔡国、卫国和陈国攻打郑国。
曹人致饩:曹地的人送来食物,表示礼节。
郑子人来寻盟:郑国的子人前来寻求结盟。
书不害也:记录中没有提到灾害,意味着火灾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焚渠门,入及大逵:焚烧渠门,进入大逵,描述了战争的激烈场面。
伐东郊,取牛首:攻打东郊,夺取牛首,描述了战争的进一步行动。
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将大宫的椽子带回,用作卢门的椽子,描述了战后掠夺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四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春秋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文本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了鲁国、郑国、曹国、齐国、宋国等国家之间的会盟、战争和自然灾害,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礼仪文化和战争文化。例如,曹人致饩、郑子人来寻盟等描述,展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礼仪交往和结盟活动。而宋人以诸侯伐郑、焚渠门等描述,则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例如,御廪灾、尝等描述,不仅记录了具体的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春秋时期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