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一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陈入于萧以叛。

未失其弟也。

以尊及卑也。

自陈,陈有奉焉尔。

入者,内弗受也。

以者,不以也。

叛,直叛也。

二、夏,四月。

三、秋,宋乐大心自曹入于萧。

四、冬,及郑平,叔还如郑莅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一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宋国的公子辰和他的弟弟仲佗、石彄、公子地从陈国进入萧国,进行叛乱。他们并没有失去他们的弟弟,这是因为他们按照尊卑的顺序行事。从陈国来,陈国给他们提供了帮助。进入萧国,表示萧国不接受他们。以表示不,叛乱就是直接叛乱。

第二年,夏天,四月。

第三年,秋天,宋国的乐大心从曹国进入萧国。

第四年,冬天,和郑国达成和平,叔还回到郑国去参加盟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一年,这里的‘十有一年’是按照鲁国纪年法来计算的。

宋公:指宋国的国君,即宋国的君主。

辰:宋公的弟弟,名辰。

仲佗:人名,宋公的弟弟。

石彄:人名,宋公的弟弟。

公子地:人名,宋公的儿子。

陈:地名,指陈国。

入于萧:进入萧国,萧国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叛:背叛,指背叛原来的国家或君主。

未失其弟也:没有失去他的弟弟,表示宋公的弟弟辰等人虽然叛逃,但宋公并未失去他们。

以尊及卑也:因为尊贵和卑贱的差别,指宋公的弟弟等人背叛可能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感到不满。

自陈,陈有奉焉尔:从陈国来,陈国有他们应得的供奉,表示他们从陈国来可能有某种原因。

入者,内弗受也:进入者,内部不接受,指宋公的弟弟等人进入萧国,但萧国并未接受他们。

以者,不以也:以,表示否定,即不是以某种方式。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四月。

宋乐大心:人名,宋国的大夫。

自曹入于萧:从曹国进入萧国,曹国和萧国都是当时的诸侯国。

冬:冬季,指农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

及郑平:和郑国的平,指郑国的和平状态。

叔还如郑:叔,人名,指某位叔父,他返回郑国。

莅盟:莅临盟誓,指参与或见证盟誓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陈入于萧以叛。

此句描述了宋国发生的一次叛乱事件。‘十有一年’指的是公元前611年,‘春’字表明事件发生在春季。‘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是参与叛乱的人物,他们从陈国出发,‘入于萧’意味着他们进入萧国境内。‘以叛’表明他们的目的是进行叛乱。‘未失其弟也’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表示他们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兄弟关系,即他们仍然保持着家族关系。‘以尊及卑也’解释了他们参与叛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维护家族地位和尊严的必要手段。‘自陈,陈有奉焉尔’说明他们是从陈国出发的,并且陈国对他们有所供奉。‘入者,内弗受也’和‘以者,不以也’是对“入于萧以叛”的进一步解释,‘入者’指的是进入萧国,‘内弗受也’意味着萧国并没有接受他们。‘以者’则是对“以叛”的解释,‘不以也’表示他们并不是因为萧国的邀请而叛乱,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叛,直叛也’直接点明了他们的行为是叛乱,并且是直接的、明确的叛乱行为。

二、夏,四月。

这一句是一个简单的纪年,表明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月,进入了夏季。这里的‘夏’指的是季节,‘四月’是具体的月份。在古代文献中,这种纪年方式非常常见,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三、秋,宋乐大心自曹入于萧。

此句描述了宋国乐大心从曹国进入萧国的事件。‘秋’字表明事件发生在秋季。‘宋乐大心’是人物名称,‘自曹入于萧’说明他从曹国进入萧国。这里的‘入于萧’与第一句中的‘入于萧以叛’有相似之处,但具体情境不同,乐大心可能是有其他目的而进入萧国。

四、冬,及郑平,叔还如郑莅盟。

此句描述了冬季发生的一件事件。‘冬’字表明事件发生在冬季。‘及郑平’可能是指与郑国的和平协议,‘叔还如郑’意味着叔(可能是某位宋国官员)返回了郑国。‘莅盟’则表明他们进行了盟誓,可能是为了确认和平协议的有效性。整个句子反映了宋国与郑国之间的一种外交互动,体现了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盟约制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