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九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王正月。

二、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

三、得宝玉、大弓。

其不地何也?宝玉、大弓在家则羞,不目羞也。恶得之?得之堤下。或曰,阳虎以解众也。

四、六月,葬郑献公。

五、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

六、秦伯卒。

七、冬,葬秦哀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二、夏天,四月,戊申日,郑国的国君郑伯去世。

三、得到了宝玉和大弓。为什么不是在正当的地方得到它们呢?如果宝玉和大弓在家里,就会感到羞耻,但不是因为被人看到而羞耻。它们是怎么得到的呢?是在堤坝下得到的。有人说,这是阳虎用来安抚众人的一种手段。

四、六月,安葬了郑献公。

五、秋天,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五氏这个地方停留。

六、秦国的国君去世。

七、冬天,安葬了秦哀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九年-注解

九年:表示年份,古文中常用‘年’或‘岁’来表示年份,这里的‘九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第九个年份。

春:表示季节,春指的是春季,即农历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这里的‘王正月’是指周王朝的春季第一个月。

夏:表示季节,夏指的是夏季,即农历四月到六月。

四月:表示月份,四月是农历的第四个月。

戊申:指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戊申是天干地支组合中的一个,用于纪年或纪日。

郑伯虿卒:郑伯虿是郑国的国君,‘卒’表示去世,这里指的是郑伯虿去世。

宝玉:指珍贵的玉石,古代常作为贵重礼品或装饰品。

大弓:指制作精良的弓,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

其不地何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不是在合适的地方呢?’,这里的‘地’指的是地方或场合。

羞:感到羞耻或不好意思,这里指因宝玉和大弓在家中而感到羞耻。

目羞:在别人面前感到羞耻。

恶得之:‘恶’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或‘哪里’,‘得之’表示得到它,这里的意思是‘怎么得到的’。

堤下:指河堤下面,这里可能是指宝玉和大弓是在河堤下面找到的。

或曰:表示有人这样说,引出不同的说法或观点。

阳虎:可能是指当时的一个人物,但具体身份和历史背景不明确。

解众:‘解’有解除、缓解的意思,‘众’指众人,这里可能是指阳虎用某种方式来平息众人的不满或疑虑。

六月:表示月份,六月是农历的第六个月。

葬:表示安葬,即将死者安放在墓地。

郑献公:郑献公是郑国的国君,‘献’是谥号,表示其德行。

秋:表示季节,秋指的是秋季,即农历七月到九月。

齐侯:齐侯是齐国的国君。

卫侯:卫侯是卫国的国君。

次:驻扎,停留。

五氏:五氏是一个地名,但具体位置不明确。

秦伯:秦伯是秦国的国君。

秦哀公:秦哀公是秦国的国君,‘哀’是谥号,表示其德行。

冬:表示季节,冬指的是冬季,即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九年’指的是鲁国历史的某一年,‘春’字表明了季节,‘王正月’则表明了这一年的农历正月,是按照周王朝的历法来记载的。这里的‘王正月’体现了鲁国对周王朝的尊崇和认同,同时也表明了鲁国历史记载的严谨性。

二、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

此句记载了郑国国君郑伯虿的去世。‘夏’字表明了季节,‘四月’是农历的四月,‘戊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郑伯虿’则是郑国国君的名字。这句话简洁明了,直接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古文记事的直接性和客观性。

三、得宝玉、大弓。其不地何也?宝玉、大弓在家则羞,不目羞也。恶得之?得之堤下。或曰,阳虎以解众也。

此段文字描述了郑国国君得到宝玉和大弓的情况。‘得宝玉、大弓’是事件本身,‘其不地何也’提出了疑问,‘宝玉、大弓在家则羞,不目羞也’是对疑问的回答,指出宝玉和大弓在家中是不光彩的,‘得之堤下’说明了得到这两件宝物的地方,‘或曰,阳虎以解众也’则是对这一事件的另一种解释。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和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四、六月,葬郑献公。

这句话记录了郑献公的葬礼。‘六月’表明了葬礼发生的季节,‘葬郑献公’直接说明了事件。古文在记录葬礼等重大事件时,往往注重时间、地点和人物,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和记录的完整性。

五、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

此句记载了齐侯和卫侯在五氏停留的事件。‘秋’字表明了季节,‘齐侯、卫侯’是两位诸侯的名字,‘次于五氏’则说明了他们的停留地点。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反映了古文记事的简洁性。

六、秦伯卒。

这句话记录了秦国国君秦伯的去世。与第二句类似,直接记录了事件,体现了古文记事的直接性。

七、冬,葬秦哀公。

此句记录了秦哀公的葬礼。与第四句类似,通过时间、地点和人物直接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古文记事的直接性和完整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定公-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