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六年-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冬,城向。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传】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
夏,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冬,城向。书时也。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
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
夷姜缢。
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
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
寿子告之,使行。
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
及行,饮以酒。
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
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
又杀之。
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
惠公奔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六年-译文
【经】
十六年春季正月,鲁公与宋公、蔡侯、卫侯在曹国会面。
夏季四月,鲁公与宋公、卫侯、陈侯、蔡侯联合攻打郑国。
秋季七月,鲁公从攻打郑国的战役中返回。
冬季,修筑向城。
十一月,卫侯朔逃亡到齐国。
【传】
十六年春季正月,诸侯在曹国会面,商议攻打郑国的事宜。
夏季,诸侯联合攻打郑国。
秋季七月,鲁公从攻打郑国的战役中返回,举行了饮至之礼。
冬季,修筑向城。这是为了记录时间。
起初,卫宣公与夷姜私通,生下了急子,将他托付给右公子。
为急子娶了齐国的女子,女子美貌,卫宣公将她占为己有,生下了寿和朔,将寿托付给左公子。
夷姜上吊自尽。
宣姜与公子朔合谋陷害急子。
卫宣公派急子去齐国,并派盗贼在莘地等候,准备杀害他。
寿子得知后,劝急子逃走。
急子不肯,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还有什么用呢!除非有一个没有父亲的国家。”
临行前,急子饮酒。
寿子带着急子的旗帜先行,盗贼误杀了寿子。
急子赶到后,说:“这是我想要的。他有什么罪?请杀我吧!”
盗贼又杀死了急子。
两位公子因此怨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拥立公子黔牟为君。
惠公逃亡到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六年-注解
公会:指诸侯之间的会晤,通常是为了商讨国家大事或结盟。
伐郑:指攻打郑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饮至之礼:古代诸侯归来时举行的庆祝仪式,以示胜利和团结。
城向:指修建或加固城墙,反映了当时对防御工事的重视。
卫侯朔出奔齐:卫国的君主朔因内乱被迫逃亡到齐国,显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不稳定。
卫宣公烝于夷姜:卫宣公与夷姜的婚姻关系,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和贵族间的联姻策略。
急子:卫宣公与夷姜所生的儿子,其遭遇反映了当时贵族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
公子朔:卫宣公与宣姜所生的儿子,其行为导致了家庭和政治的动荡。
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卫国的两位公子,他们的行动导致了惠公的逃亡和公子黔牟的即位,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六年-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卫国的政治动荡和家族纷争。文本通过详细叙述卫宣公的家庭内部矛盾和政治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首先,文本通过卫宣公与夷姜、宣姜的婚姻关系,展示了当时贵族间的联姻策略和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卫宣公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家庭的不和,也引发了政治上的动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和家庭关系的重视,以及这些关系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其次,文本通过急子和公子朔的遭遇,揭示了当时贵族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道德困境。急子的忠诚和公子朔的背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展示了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背叛的看法。
最后,文本通过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的行动,展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他们的行动导致了惠公的逃亡和公子黔牟的即位,这不仅改变了卫国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动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叙述卫国的政治动荡和家族纷争,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历史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