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十三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宋病矣。

二、夏,许男成卒。

三、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

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

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吴进矣。

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

吴能为之,则不臣乎,吴进矣。

王,尊称也。子,卑称也。

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

吴王夫差曰:‘好冠来。’

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四、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五、于越入吴。

六、秋,公至自会。

七、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八、葬许元公。

九、九月,螽。

十、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十一、盗杀陈夏区夫。

十二、十有二月,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十三年-译文

一、在十三年春天,郑国的国君罕达带领军队攻打宋国的军队在嵒地。

‘取’这个词用得巧妙。用军队来轻易地取得胜利,宋国已经陷入了困境。

二、夏天,许国的国君许男成去世。

三、鲁国的国君在黄池会见了晋国的国君和吴国的太子。

黄池的会盟,吴国的太子参与得多么积极啊!简直就像是一个成熟的大臣了。吴国是夷狄之国,有着祝发文身的风俗,想要借助鲁国的礼仪和晋国的权力,请求举行冠礼和端礼服的仪式。他们借助成周的地位,来尊重天王,吴国已经进步了。吴国是东方的大国,不断地招揽小国来参加诸侯的会盟,以此来融入中原文化。吴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会甘心做一个臣子,吴国已经进步了。‘王’是一个尊称,‘子’是一个谦称。吴王夫差放弃了尊称而使用谦称,以此来会合诸侯,尊重天王。吴王夫差说:‘好,带上冠帽来。’孔子说:‘太好了!夫差连冠帽都没提到,就想要戴上它。’

四、楚国的公子申带领军队攻打陈国。

五、越国人入侵吴国。

六、秋天,鲁国的国君从会盟地回到国内。

七、晋国的魏曼多带领军队侵犯卫国。

八、安葬许国的元公。

九、九月,发生了蝗灾。

十、冬天,十一月份,有一颗彗星出现在东方。

十一、盗贼杀害了陈国的夏区夫。

十二、十二月,再次发生了蝗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十三年-注解

帅师:帅,带领;师,军队。帅师,指率领军队。

取:夺取,这里指郑国军队攻击宋国军队。

易辞:易,简单;辞,言辞。易辞,指简单的言辞或借口。

病:这里指宋国军队处于困境或不利状态。

许男成:许男,许国的国君;成,名。

卒:去世。

公会:公会,指诸侯国之间的会盟;会,会合。

晋侯:晋国的国君。

吴子:吴国的国君。

黄池: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夷狄:古代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

祝发文身:古代南方民族的一种习俗,以纹身和装饰头发为特征。

冠:古代男子成年后的一种礼节,戴上冠表示成年。

端:古代礼服的一种。

袭:穿上。

成周:周朝的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天王:古代对周王的尊称。

进:进步,提升。

王: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吴国的国君。

子:对人的尊称,但比王低一等。

辞尊称而居卑称:放弃尊称而接受卑称。

于越:古代越国的别称。

公:对诸侯国君的尊称。

魏曼多:晋国将领的名字。

卫:卫国的简称。

葬:安葬。

许元公:许国的国君,元公是谥号。

螽:一种昆虫,古人认为其出现不祥。

星孛:彗星,古人认为其出现不祥。

盗杀:被盗贼杀害。

陈夏区夫:陈国的一个官员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十三年-评注

一、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此句描述了郑国在十三年春天,由郑罕达率领军队攻打宋国的情况。‘十有三年’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纪年方式,表示‘十三年’。‘帅师’意为率领军队,‘取’在此处为军事术语,表示攻取、夺取。‘宋师于嵒’指的是宋国军队在嵒地。此句反映了当时郑宋之间的战争状况,揭示了战争给两国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取’字用得巧妙,既点明了战争的性质,又暗示了宋国的困境。

二、夏,许男成卒。

此句记载了许国国君许男成去世的事件。‘夏’字表示时间,指夏季。‘许男成’是许国的国君,‘卒’意为去世。此句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帝王去世的严肃性。

三、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会晤晋国国君和吴国子爵的情景。‘公会’意为鲁国国君亲自会晤,‘晋侯’指晋国国君,‘吴子’指吴国子爵,‘黄池’是会晤的地点。‘黄池之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国际会议,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吴子在此会晤中表现出的进退有度,显示出了吴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四、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此句讲述了楚国公子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的情况。‘楚公子申’是楚国的一位公子,‘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伐’是攻打的意思,‘陈’指陈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现象,揭示了战争对各国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

五、于越入吴。

此句记载了越国入侵吴国的事件。‘于越’是越国的别称,‘入’表示入侵,‘吴’指吴国。此句揭示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纷争和战争,越吴之间的矛盾也是当时历史的重要事件。

六、秋,公至自会。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从会晤归来。‘秋’字表示时间,指秋季。‘公’指鲁国国君,‘至’意为到达,‘自会’表示从会晤地回来。此句反映了古代帝王的生活和活动,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

七、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此句讲述了晋国魏曼多率领军队入侵卫国的情况。‘晋魏曼多’是晋国的一位将领,‘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侵’表示入侵,‘卫’指卫国。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状况,揭示了战争给各国带来的痛苦。

八、葬许元公。

此句记载了许国元公的葬礼。‘葬’表示安葬,‘许元公’是许国的元公,即国君。此句反映了古代帝王去世后的礼仪和丧葬制度,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

九、九月,螽。

此句描述了九月发生的螽虫现象。‘九月’表示时间,‘螽’是一种昆虫。此句反映了古代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也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

十、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此句讲述了冬季十一月出现流星现象。‘冬’表示时间,‘十有一月’即十一月,‘星孛’是指流星。此句反映了古代天文观测的成果,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记录和解读。

十一、盗杀陈夏区夫。

此句描述了盗贼杀害陈国夏区夫的事件。‘盗’表示盗贼,‘杀’表示杀害,‘陈夏区夫’是陈国的一位官员。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治安的混乱,也揭示了盗贼横行的社会现象。

十二、十有二月,螽。

此句记载了十二月发生的螽虫现象。‘十有二月’即十二月,‘螽’是一种昆虫。此句与前一句类似,反映了古代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也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