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蔡溃。
遂伐楚,次于陉。
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
侵,浅事也。
侵蔡而蔡溃。
以桓公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
遂,继事也。
次,止也。
二、夏,许男新臣卒。
诸侯死于国,不地。
死于外,地。
死于师何为不地?内桓师也。
三、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
其不言使,权在屈完也。
则是正乎?曰非正也。
以其来会诸侯,重之也。
来者何?内桓师也。
于师,前定也。
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
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
屈完曰:‘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
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贡不至,故周室不祭。’
屈完曰:‘菁茅之贡不至,则诺。昭王南征不反,我将问诸江!’
四、齐人执陈袁涛涂。
齐人者,齐侯也。
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齐侯也,不正其踰国而执也。
五、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师也。
六、公至自伐楚。
有二事偶,则以后事致。
后事小,则以先事致。
其以伐楚致,大伐楚也。
七、葬许穆公。
八、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四年-译文
四年春天,周王在正月举行祭祀,周王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一起进攻蔡国。蔡国溃败。接着他们又进攻楚国,驻扎在陉地。
溃败的意思是上下不协调。进攻只是小事。进攻蔡国而蔡国溃败,说明桓公知道进攻的目的,不占领他们的土地,不分割他们的百姓,这样做是正确的。接着,继续进行下一件事。驻扎,就是停留。
夏天,许国的许男新臣去世。
诸侯在国境内去世,不记录具体的地点。在境外去世,则记录地点。在军队中去世为什么不在地点后记录?因为是在桓公的军队中。
楚国的大夫屈完来到军队中结盟,在召陵结盟。
楚国没有提到大夫,为什么说屈完是大夫?因为他来参加桓公的会议,被承认为大夫。他没有提到派遣,权力在屈完手中。这是不是正当的?说不是正当的。因为他来参加诸侯的会议,这是对他的重视。来的人是谁?是在桓公的军队中。在军队中,是事先确定的。在召陵,是因为桓公得志。得志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得志,因为桓公得志被认为是很有限的。屈完说:‘大国为什么要用兵攻打楚国呢?’桓公说:‘昭王南征没有回来,菁茅的贡品没有送到,所以周室不能进行祭祀。’屈完说:‘菁茅的贡品没有送到,那可以答应。昭王南征没有回来,我将要向江水询问!’
齐国人逮捕了陈国的袁涛涂。
齐国人指的是齐侯。为什么称他为‘齐人’?因为他此时被视为外来的齐侯,没有正确处理他越过国界被逮捕的情况。
秋天,与江国人、黄国人一起攻打陈国。
没有提到他们的人是因为什么?因为是在军队中。
周王从攻打楚国的战役中返回。
如果有两件相同的事情,就用后面的事情来记录。后面的事情小,就用前面的事情来记录。用攻打楚国的记录来表示,是因为攻打楚国的战役更重要。
安葬许穆公。
冬天,十二月,公孙兹率领军队与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人、许国人、曹国人一起进攻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四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诸侯会盟,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均为当时诸侯国的君主。
侵蔡:侵,指轻率的军事行动;蔡,指蔡国,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溃:溃,指溃败,此处指蔡国被侵伐后溃败。
遂伐楚,次于陉:遂,继续进行;伐楚,攻打楚国;次,驻扎;陉,地名,此处指驻扎在陉地。
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溃,解释为上下关系不和谐。
侵,浅事也:侵,解释为轻率的军事行动。
以桓公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桓公,指齐桓公,此处赞扬齐桓公知道如何进行侵伐,不占领土地,不分割民众,行为光明正大。
遂,继事也:遂,解释为继续进行某事。
次,止也:次,解释为停留,驻扎。
许男新臣卒:许男新臣,指许国的新臣,卒,指去世。
诸侯死于国,不地:诸侯在自己的国家去世,不记载具体的地点。
死于外,地:诸侯在外地去世,记载具体的地点。
死于师何为不地?内桓师也:诸侯在军队中去世为何不记载地点?因为是在齐桓公的军队中。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楚屈完,指楚国的屈完;盟,结盟;师,军队;召陵,地名。
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楚国没有提到大夫,为什么说屈完是大夫?因为他是来与齐桓公会盟的,因此被尊称为大夫。
其不言使,权在屈完也:没有提到派遣使者,权力在屈完手中。
于师,前定也:在军队中会盟,是事先约定的。
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在召陵会盟,是齐桓公得志的表现。
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得志,指齐桓公的愿望得到满足,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满足。
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大国为什么要用兵攻打楚国?
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贡不至,故周室不祭:周昭王南征未返,菁茅的贡品没有送到,所以周王室不能进行祭祀。
菁茅之贡不至,则诺。昭王南征不反,我将问诸江!:如果菁茅的贡品不送到,那么可以答应;如果昭王南征未返,我将要问罪于江。
齐人执陈袁涛涂:齐人,指齐国的军队;执,逮捕;陈袁涛涂,指陈国的袁涛涂。
齐人者,齐侯也:齐人,指齐国的君主。
于是哆然外齐侯也,不正其踰国而执也:这里似乎是对齐侯的外交行为进行了批评。
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师也:没有说明是哪个国家的人来攻打陈国,是因为这个行动是在齐桓公的军队内部进行的。
公至自伐楚:公,指鲁国的君主;至,到达;自,从;伐楚,攻打楚国。
有二事偶,则以后事致。后事小,则以先事致。其以伐楚致,大伐楚也:如果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同时发生,就以后发生的事情为主要记载。如果后发生的事情不重要,就以前发生的事情为主要记载。这里以攻打楚国的事情为主要记载,因为这是大事。
葬许穆公:葬,指安葬;许穆公,指许国的君主。
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公孙兹,人名;帅,率领;师,军队;会,会合;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指各个国家的军队;侵陈,攻打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四年-评注
一、这段古文描述了春秋时期的一次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四年,春,王正月’表明了时间的背景,即周王朝的第四年春天,正值正月,这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新年,象征着新的开始。‘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中的‘会’字,表明了各国诸侯的联合行动,而‘侵蔡’则揭示了他们的目的——进攻蔡国。‘蔡溃’说明蔡国在这次进攻中溃败,‘遂伐楚,次于陉’则表明诸侯联军继续进攻楚国,并在陉地驻扎。‘溃’字在这里比喻国家或军队的不团结,‘侵’则表示轻度的军事行动。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斗争的残酷性。
二、‘夏,许男新臣卒’这句话记录了许国新任大臣的去世。‘诸侯死于国,不地’指的是诸侯在封国内去世,不记录具体的葬地。‘死于外,地’则相反,指诸侯在外地去世,会记录具体的葬地。‘死于师何为不地?内桓师也’中的‘内桓师’指的是桓公的军队,说明许男新臣是在桓公的军队中去世,因此不记录葬地。
三、‘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描述了楚国大夫屈完与诸侯会盟的情况。‘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说明屈完原本不是大夫,但因为参与会盟而被正式封为大夫。‘其不言使,权在屈完也’表明屈完在会盟中拥有一定的权力。‘于师,前定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说明了会盟的地点和意义,‘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则是对会盟结果的讽刺,表明诸侯联军虽然表面上得志,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标。屈完的提问‘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以及桓公的回答,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齐人执陈袁涛涂’这句话中,‘齐人’指的是齐国的军队。‘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齐侯也,不正其踰国而执也’说明齐国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因为他们越过国界,非法地抓捕了陈国的袁涛涂。
五、‘秋,及江人、黄人伐陈’这句话中,‘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师也’说明江人和黄人参与了伐陈的行动,但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他们的身份,是因为他们是在诸侯军的指挥下行动,被视为诸侯军的一部分。
六、‘公至自伐楚’这句话表明了某位君主(可能是鲁国的君主)从伐楚的战役中归来。‘有其二事偶,则以后事致。后事小,则以先事致。其以伐楚致,大伐楚也’说明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如果有两件重要事件同时发生,通常会将较为重大的事件放在前面记录。
七、‘葬许穆公’这句话简单记录了许穆公的葬礼,表明了古代中国对于君主去世的重视和纪念。
八、‘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描述了公孙兹率领军队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一起进攻陈国的情况。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联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