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
于宋,四竟之内曰宋。
后数,散辞也,耳治也。
是月也,决不日而月也。
六鹢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
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
故五石六鶂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
民所聚曰都。
二、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大夫日卒,正也。
称公弟叔仲,贤也。
大夫不言公子公孙,疏之也。
三、夏,四月,丙申,缯季姬卒。
四、秋,七月,甲子,公孙兹卒。
大夫日卒,正也。
五、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兵车之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王正月的第一天,戊申日,一颗陨石落在宋国,一共五颗。这个月,六只鹢鸟掉头飞过宋国的国都。
先有陨石再有石头是什么原因呢?先有陨石再有石头。在宋国,四境之内称为宋。后面的数字是散乱的,是耳朵听到的。这个月,决定了不是按照日而是按照月来计算。
六只鹢鸟掉头飞过宋都,前面的数字是聚集的,是眼睛看到的。孔子说:‘石头是无知的东西,鹢鸟稍微有点知识。石头无知,所以用日来计算。鹢鸟稍微有点知识,所以用月来计算。君子对于事物,没有一点马虎。’石头和鹢鸟尚且要尽其言辞,何况是人呢?所以五颗石头和六只鹢鸟的言辞,如果不设立,那么王道就不会显赫了。民众聚集的地方称为都。
三月,壬申日,公子季友去世。
大夫日常去世,这是正常的。称公弟叔仲,是因为他贤能。大夫不提公子或公孙,是因为他们关系疏远。
夏天,四月,丙申日,缯季姬去世。
秋天,七月,甲子日,公孙兹去世。
冬天,十二月,鲁国的君主在淮地会见了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和曹伯。
这是用兵车召开的会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六年-注解
十六年:指鲁国国君的年号,此处指鲁国国君在位第十六年。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春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
戊申:古代干支纪日,戊为地支之一,申为地支之一,此处指某一天。
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陨石:指从天上掉落的大块石头,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宋: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
五:表示数量,此处指陨石的数量。
六鹢:古代传说中的鸟,鹢为一种水鸟,六鹢退飞可能指鸟群因某种原因而惊飞。
退飞:指鸟群因惊吓或其他原因而突然飞起。
都:古代城市,此处指宋国的国都。
陨而后石:指先有陨星现象,后有陨石现象。
四竟之内:指一个地区的范围,四竟即四周边界。
后数:指时间上的顺序,后于某个时间发生。
散辞:指散乱的言论或文字。
耳治:指通过听觉来处理信息。
决不日而月:指不按日来计算,而是按月来计算。
聚辞:指聚集起来的言论或文字。
目治:指通过视觉来处理信息。
子:指孔子,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石:指陨石,此处比喻无知之物。
鶂:指鹢鸟,此处比喻微有知之物。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苟:指马虎、草率。
王道:指君王的统治之道。
亢:指强盛、盛大。
民所聚:指人们聚集的地方。
三月: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指春季。
壬申:古代干支纪日,壬为地支之一,申为地支之一,此处指某一天。
公子季友:古代人物名,公子为爵位,季为排行,友为其名。
大夫: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正:指正常、恰当。
缯季姬:古代人物名,缯为姓氏,季为排行,姬为其名。
公孙兹:古代人物名,公孙为姓氏,兹为其名。
公会:指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齐侯:指齐国的国君。
宋公:指宋国的国君。
陈侯:指陈国的国君。
卫侯:指卫国的国君。
郑伯:指郑国的国君。
许男:指许国的国君,男为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邢侯:指邢国的国君。
曹伯:指曹国的国君。
淮:指淮河,古代的一条重要河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六年-评注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这段古文记录了鲁国十六年春季的一件天象奇观,陨石和六鹢退飞。‘十有六年’中的‘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数词前缀,用于表示十以上的数。‘春’指春季,‘王正月’指的是周王朝的历法中的正月。‘戊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朔’指月初的第一天。‘陨石于宋’指的是陨石坠落在了宋国,‘五’可能是指陨石的数量。‘六鹢退飞’则描述了六只鹢鸟退飞的场景,‘过宋都’说明这一现象发生在宋国的国都。这一段文字通过记录天象和地理事件,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
这里的‘先陨而后石’是对前一句‘陨石于宋’的解释,‘陨’和‘石’分别指陨石和石头,‘先陨而后石’可能是指陨石落地后变成了石头。‘于宋,四竟之内曰宋’说明宋国是指宋国的领土范围。‘后数’指的是对这一事件的后续描述,‘散辞’和‘耳治’则是对这些描述的方式的解释,‘散辞’可能是指散乱的文字,‘耳治’则是指通过耳朵来治理,即通过听来处理信息。
是月也,决不日而月也。六鹢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
‘是月也’指代上文提到的那个月,‘决不日而月也’可能是指这个月没有特别的日子,而是以月为单位来记录。‘六鹢退飞过宋都’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先数’和‘聚辞’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方式,‘先数’可能是指首先记录数字,‘聚辞’则是指集中文字描述。‘目治’则是指通过眼睛来观察和处理信息。
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这是孔子对上述现象的评论,‘石’和‘鶂’分别指陨石和鹢鸟,孔子认为石是无知的,所以用日来表示,而鹢鸟微有知识,所以用月来表示。‘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则是孔子对于君子处理事物态度的总结,认为君子对待事物不应马虎。
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鶂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民所聚曰都。
孔子进一步指出,即使是石头和鹢鸟这样的无知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描述,那么对于人来说,更应该尽其所能地表达。‘五石六鹢之辞’是指对陨石和鹢鸟的描述,‘不设’则是指不记录这些现象。‘王道不亢’意味着如果不记录这些现象,那么王道(即治国之道)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民所聚曰都’则是指人们聚集的地方称为都城,强调了城市作为人们聚集地的重要性。
二、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这一段记录了公子季友的去世,‘二、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二月至三月,‘壬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公子季友’是鲁国的一位公子。
大夫日卒,正也。称公弟叔仲,贤也。大夫不言公子公孙,疏之也。
这里解释了记录公子季友去世的方式,‘大夫日卒’是指大夫级别的官员去世,‘正也’表示这种记录是正式的。‘称公弟叔仲’是指称呼公子的弟弟为叔仲,‘贤也’表示这种称呼是对其贤能的认可。‘大夫不言公子公孙,疏之也’则是指大夫级别的官员不直接称呼公子的儿子为公子或公孙,而是用疏远的方式来表示。
三、夏,四月,丙申,缯季姬卒。
这一段记录了缯季姬的去世,‘夏’指夏季,‘四月’是农历的四月,‘丙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缯季姬’是鲁国的一位女性。
四、秋,七月,甲子,公孙兹卒。
这一段记录了公孙兹的去世,‘秋’指秋季,‘七月’是农历的七月,‘甲子’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公孙兹’是鲁国的一位公孙。
大夫日卒,正也。
这一句与第二段类似,说明记录公孙兹去世的方式是正式的。
五、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这一段记录了鲁国与多个诸侯国的会盟,‘冬’指冬季,‘十有二月’是农历的十二月,‘公会’指的是鲁国的国君与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会面,‘齐侯’、‘宋公’等是指各个诸侯国的国君,‘淮’是指淮河,可能是指会盟的地点。
兵车之会也。
‘兵车之会’说明这次会盟的性质是军事性质的,涉及到兵车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