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五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二、楚人伐徐。

三、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兵车之会也。遂,继事也。次,止也,有畏也。善救徐也。

四、夏,五月,日有食之。

五、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六、八月,螽。

螽,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七、九月,公至自会。

八、季姬归于缯。

九、己卯,晦,震夷伯之庙。

晦,冥也。震,雷也。夷伯,鲁大夫也。因此以见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始封必为祖。

十、冬,宋人伐曹。

十一、楚人败徐于娄林。

夷狄相败,志也。

十二、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韩之战,晋侯失民矣,以其民未败而君获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周王正月,鲁国的国君去访问齐国。

二、楚国人攻打徐国。

三、三月,鲁国的国君与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在牡丘会盟。之后停留在匡地。公孙敖率领军队和各诸侯国的大夫一起去援救徐国。这是用兵车进行会盟。‘遂’是继续的意思,‘次’是停留的意思,这里含有敬畏之情。这是称赞救援徐国的行动。

四、夏天,五月,发生了日食。

五、秋天,七月,齐国的军队和曹国的军队攻打厉国。

六、八月,发生了蝗灾。蝗灾,是虫害。严重的时期会有整月,不严重的时候则是一段时间。

七、九月,鲁国的国君从会盟地回来。

八、季姬回到缯国。

九、己卯日,月底,雷震毁了夷伯的庙。‘晦’是月底的意思,‘震’是雷的意思,夷伯是鲁国的大夫。由此可以看出,从天子到士都有庙。天子有七座庙,诸侯有五座,大夫有三座,士有二座。所以,德行深厚的人流光溢彩,德行浅薄的人流光暗淡。因此,重视起始是德行的根本。最初的封地必定成为祖庙。

十、冬天,宋国人攻打曹国。

十一、楚国人娄林之战中打败了徐国。夷狄相互打败,是命运的安排。

十二、十一个月,壬戌日,晋国的国君和秦国的国君在韩地交战,晋国的国君被俘。韩地之战,晋国的国君失去了民心,因为他的民众还没有被打败,而国君却被俘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五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始。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国的君主。

如齐:到齐国去。

楚人:指楚国的百姓。

伐徐:攻打徐国。

公会齐侯等盟于牡丘:鲁国的君主与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在牡丘会盟。

遂次于匡:接着停留在匡地。

公孙敖:鲁国的大夫。

帅师:率领军队。

诸侯之大夫:各诸侯国的大夫。

救徐:救援徐国。

兵车之会:指军队的会合。

遂,继事也:遂,继续进行的事情。

次,止也,有畏也:次,停留,表示有敬畏之意。

善救徐也:表示对救援徐国的行为表示赞赏。

日有食之:发生日食。

齐师、曹师伐厉:齐国的军队和曹国的军队攻打厉国。

螽:螽虫,一种昆虫,常被视为虫灾的象征。

晦:月末的最后一天,即月底。

震夷伯之庙:震动了夷伯的庙宇。

夷伯:鲁国的大夫。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古代中国的宗庙制度,天子有七座庙,诸侯有五座,大夫有三座,士有二座。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德行高的人流芳百世,德行低的人名声不显。

是以贵始,德之本也:因此,重视开始,这是德行的根本。

始封必为祖:最初封地的人必被尊为祖先。

韩之战:晋国与秦国在韩地发生的战争。

获晋侯:俘获了晋国的君主。

晋侯失民矣,以其民未败而君获也:晋国的君主失去了民心,因为他的百姓并未战败而君主却被俘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春季,鲁国国君前往齐国。‘十有五年’是对年份的古代记法,‘王正月’指的是周王朝的正月,表明鲁国遵循周王朝的历法。‘公如齐’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交往的常态,国君出行往往是外交活动的体现。这一句简洁地勾勒出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为后续的叙事奠定了基础。

二、楚人伐徐。

此句记录了楚国对徐国的军事行动。‘楚人’指代楚国军队,‘伐徐’则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这句话简洁有力,点明了事件的主体和性质,为读者提供了事件的基本信息。

三、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此段描述了鲁国国君与其他诸侯国君在牡丘举行盟会,并随后驻扎在匡地。‘公会齐侯’等诸侯国君的参与,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政治联盟的重要性。‘遂次于匡’表明了鲁国国君的行动,‘公孙敖帅师’则介绍了参与救援徐国的将领。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政治联盟和军事行动,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夏,五月,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夏历五月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日有食之’是对日食的描述,古代认为日食是重大天象,往往与国家政治和人事变动有关。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可能的政治寓意。

五、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此句描述了齐国和曹国联合对厉国的军事行动。‘齐师’和‘曹师’分别指代齐国和曹国的军队,‘伐厉’则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常态,同时也揭示了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六、八月,螽。

此句记录了八月份发生的螽虫灾害。‘螽’是一种昆虫,其灾害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甚则月,不甚则时’是对灾害严重程度的描述,表明了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七、九月,公至自会。

此句说明了鲁国国君在九月返回,结束了之前的会盟。‘公至自会’简洁地表达了事件的结果,同时也暗示了国君的归来可能意味着政治联盟的巩固。

八、季姬归于缯。

此句记载了季姬嫁入缯国的史实。‘季姬’是鲁国的一位女性,‘归于缯’则表明她嫁给了缯国的国君。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的婚姻制度和社会关系。

九、己卯,晦,震夷伯之庙。

此段描述了在己卯日,即月末,发生了地震,震动了夷伯的庙宇。‘晦’指月末,‘震’是地震的意思,‘夷伯’是鲁国的一位大夫。这段文字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录和对神灵的敬畏。

十、冬,宋人伐曹。

此句记载了宋国对曹国的军事行动。‘宋人’指代宋国军队,‘伐曹’则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这句话再次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常态,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

十一、楚人败徐于娄林。

此句说明了楚国在娄林战役中击败了徐国。‘楚人’和‘败徐’分别指代楚国军队和军事行动的结果。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胜败的常态。

十二、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此段描述了晋国国君与秦国国君在韩地进行的战争,结果晋侯被俘。‘晋侯’和‘秦伯’分别指代晋国和秦国的国君,‘战于韩’则表明了战争的地点。这句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战争。

韩之战,晋侯失民矣,以其民未败而君获也。

此句对韩之战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韩之战’是对之前事件的回顾,‘晋侯失民’表明了晋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以其民未败而君获’则是对失败原因的解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深入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