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九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九年-原文

一、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二、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

三、缯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缯子,用之。

微国之君,因邾以求与之盟。因己以求与之盟,己迎而执之,恶之,故谨而日之也。

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

四、秋,宋人围曹。

五、卫人伐邢。

六、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七、梁亡。

自亡也。

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

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民为寇盗。

梁亡,自亡也。

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

梁亡,郑弃其师。

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

梁亡,出恶正也。

郑弃其师,恶其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九年-译文

一、十九年春天,王在三月的时候,宋国人抓了滕国的子婴齐。

二、夏天,六月,宋国的国君、曹国人、邾国人三国在曹国的南部结盟。

三、缯子在那里会盟。己酉这一天,邾国人抓住了缯子,并利用他。小国的君主,通过邾国来寻求与其他国家结盟。因为邾国,他们迎接并抓住了他,对他不满,所以小心谨慎地记录了这件事。利用他,是通过敲打他的鼻子来祭拜土地神。

四、秋天,宋国人围攻曹国。

五、卫国人攻打邢国。

六、冬天,陈国人、蔡国人、楚国人、郑国人四国在齐国结盟。

七、梁国灭亡了。从它灭亡开始。梁君沉溺于酒色,心神昏乱,耳目闭塞。上面没有正直的统治者,大臣背叛,百姓成为盗贼。梁国的灭亡,是它自己造成的。如果增加劳役,那沉溺酒色的事情就不值一提了。梁国的灭亡,是因为它的统治者行为不端。郑国抛弃了它的盟友,是因为它不喜欢梁君。

八、梁国灭亡后,郑国不再支持它。我们没有增加或减少什么,只是恢复了正名。梁国灭亡,是因为它的统治者行为不端。郑国抛弃了它的盟友,是因为它不喜欢梁君的领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九年-注解

王三月:古代以农历的月份来纪年,’王三月’指的是周王朝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宋人:宋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滕子婴齐:滕子婴齐,人名,滕国国君。

曹人:曹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曹县一带。

邾人:邾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一带。

盟:结盟,古代国家或诸侯之间通过仪式来建立友好关系或达成某种协议。

曹南:曹国的南部地区。

缯子:缯子,人名,缯国国君。

己酉:己酉,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即农历己酉日。

微国:微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一带。

因:通过,借助。

执:捉拿,抓捕。

恶:厌恶,不喜欢。

谨而日之:谨慎地记载。

用之:使用,这里指用缯子作为祭祀用的牺牲。

叩其鼻以衈社也:用缯子的鼻子作为祭祀神社的供品。

秋:秋季,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围曹:包围曹国。

卫人:卫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一带。

邢:邢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陈人:陈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一带。

蔡人:蔡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楚人:楚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一带。

郑人:郑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一带。

梁:梁国,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沉溺于酒色,心神昏乱,耳目堵塞。

正长:正人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大臣背叛:大臣背叛,指国家的大臣不忠。

寇盗:盗贼,指进行抢劫、盗窃等非法活动的人。

加力役:增加劳役,指加重人民的劳役负担。

正名:正名分,指纠正名分上的错误,恢复名实相符的状态。

出恶正:指出恶行,正本清源。

其长:他的首领,指梁国的领导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九年-评注

一、此段文字记录了周王十九年春三月发生的历史事件。‘宋人执滕子婴齐’表明宋国在此时期执掌了滕国的子婴齐,这可能是由于滕国内部的政治变动或是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紧张所导致。‘执’字在此处有掌握、控制之意,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手段的运用。

二、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这表明宋国与曹国、邾国在曹南地区结盟,可能是因为共同面对外部的威胁或是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盟’字在此处体现了古代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和平与共同利益的方式。

三、缯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缯子,用之。这段文字描绘了缯子与邾国结盟的过程,但邾国在盟约达成后却执缯子并加以利用。‘用之’意味着利用缯子作为某种手段或牺牲品。此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盟约的不稳定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恶之’表明邾人对缯子的行为是带有恶意的,‘故谨而日之也’则说明了邾人对此事的谨慎处理。

四、秋,宋人围曹。这一事件表明宋国在秋季对曹国进行了围攻,可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是解决与曹国之间的矛盾。‘围’字体现了战争和军事行动的残酷。

五、卫人伐邢。此段文字记录了卫国人进攻邢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军事冲突。

六、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这一事件说明了在冬季,陈国、蔡国、楚国和郑国在齐国结盟,可能是为了共同应对某个威胁或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

七、梁亡。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民为寇盗。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梁亡,郑弃其师。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梁亡,出恶正也。郑弃其师,恶其长也。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梁国的灭亡。‘自亡也’表明梁国的灭亡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湎于酒,淫于色’揭示了梁国统治者沉湎于酒色,导致国家治理混乱。‘上无正长之治’说明了梁国政治体制的混乱,大臣背叛,民众沦为盗贼。‘梁亡,郑弃其师’则表明郑国在梁国灭亡后抛弃了与梁国的盟友关系。‘正名而已矣’和‘出恶正也’等表述,反映了当时对国家灭亡原因的深刻反思和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