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七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七年-原文

一、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二、夏,灭项。

孰灭之?桓公也。

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

项,国也。

不可灭而灭之乎?

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

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

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三、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

四、九月,公至自会。

五、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此不正,其日之何也?

其不正前见矣。

其不正之前见何也?

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七年-译文

一、十七年前的一个春天,齐国人、徐国人联合攻打英氏。

二、夏天,项国被灭。

灭掉项国的是谁?是齐桓公。为什么不说齐桓公灭项呢?因为要避讳贤者的过错。项国是一个国家,难道可以随意灭掉吗?齐桓公知道项国是可以被灭掉的,却不知道自己不能灭掉。既然已经灭掉了别人的国家,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呢?君子厌恶恶行的开始,喜欢善行的结果,齐桓公曾经有过使国家存续、延续绝后的功绩,所以君子为他避讳。

三、秋天,夫人姜氏在卞地与齐侯会面。

四、九月,国君从会面地返回。

五、冬天,十二月乙亥日,齐侯小白去世。

这(齐侯小白去世的记载)是不合常理的,为什么还要记载日期呢?因为前面已经不合常理了。为什么前面不合常理呢?因为用不合常理的方式进入了一个空虚无人的国家,所以这里才特别提到日期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七年-注解

齐人:指齐国的居民或军队。

徐人:指徐国的居民或军队。

伐英氏:伐,攻打;英氏,指英氏国,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

夏: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夏朝。

灭项:灭,消灭;项,指项国,可能是一个被夏朝消灭的国家。

桓公:指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德著称。

贤者讳:贤者讳,指对贤人有所避讳,不直接提及其缺点。

国:指一个国家或国家的一部分。

夫人姜氏:夫人,指国君的妻子;姜氏,可能是夫人的姓氏。

齐侯:齐侯,指齐国的国君。

卞:卞,地名,齐国的城邑。

公至自会:公,指国君;至,到达;自会,从会议回来。

冬: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季节,冬季。

十有二月:十有二月,即十二月。

乙亥:乙亥,指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

齐侯小白卒:齐侯小白,指齐桓公,小白是他的名字;卒,去世。

不正:不正,指不合常规,不符合礼制。

其日之何也:其日之何也,指对某一天的特殊提及或记载的原因。

以不正入虚国:以不正入虚国,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入一个空虚无人的国家。

称嫌焉尔:称嫌焉尔,指因为某些原因而提及,带有一定的贬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七年-评注

一、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齐人和徐人联合攻打英氏国的事件。‘十有七年’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年份,‘春’字点明了季节。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可能是齐桓公为了扩张势力而采取的行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关系。

二、夏,灭项。

‘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灭项’则记录了齐桓公灭掉项国的历史事件。‘孰灭之?桓公也。’通过问答的形式,点明了桓公是灭项的主要人物。‘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这里体现了古人对贤者的一种尊重和隐讳,即虽然桓公是灭项的主要人物,但为了维护其形象,故意不直接点明。

‘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国家、民族观念的重视。项国作为一个国家,其灭亡意味着国家的消亡,这在当时被视为不可容忍的事情。‘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这句话揭示了桓公在政治决策上的失误,他虽然知道项国可以灭掉,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能灭掉自己。

‘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这句话进一步批判了桓公的决策,认为他虽然灭掉了项国,但并没有体现出什么贤德。‘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这里通过君子对桓公的评价,说明桓公虽然有过功绩,但由于灭项的行为,仍然受到质疑。

三、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

这段古文记载了齐桓公夫人姜氏与齐侯在卞地会面的情况。‘秋’字表明了季节,‘夫人姜氏’和‘齐侯’则分别指明了人物。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关系,以及姜氏在齐国的地位。

四、九月,公至自会。

‘九月’表明了时间,‘公’指代齐桓公,‘至自会’说明齐桓公从会面地点返回。这一记载体现了古人对时间、人物和事件的重视。

五、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这段古文记录了齐桓公小白去世的时间。‘冬’字表明了季节,‘十有二月’和‘乙亥’则是具体的日期。这一记载体现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精确记录。

‘此不正,其日之何也?其不正之前见矣。’这句话是对齐桓公去世日期的质疑。‘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这里说明了齐桓公去世日期的不正常,以及这种不正常的原因。这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